
(1).被風卷起的呈雲霧狀的沙塵。因其色黃,故稱。 晉 王嘉 《拾遺記·岱輿山》:“南有平沙千裡,色如金,若粉屑,靡靡常流,鳥獸行則沒足。風吹沙起若霧,亦名金霧,亦曰金塵。”
(2).佛教衡量長度的單位名。《阿毘達磨俱舍論·分别世品》:“極微為初,指節為後,應知後皆七倍增,謂七極微為一微量,積微至七為一金塵,積七金塵為水塵量。”
“金塵”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解釋:
指被風卷起的黃色沙塵,形似雲霧。該用法最早見于晉代王嘉《拾遺記·岱輿山》,描述沙漠地區特有的風沙景觀:“南有平沙千裡,色如金……風吹沙起若霧,亦名金霧,亦曰金塵”(、)。
作為長度計量單位,見于佛教經典《阿毘達磨俱舍論》。其換算關系為: $$ 1 金塵 = 7 極微 1 水塵 = 7 金塵 $$ 這種微觀尺度常用于描述物質的最小構成(、)。
指代黃金碎屑般的塵土,比喻巨額財富或富饒生活。例如:“他家財萬貫,庭院中仿佛鋪滿金塵”()。需注意此用法在權威典籍中較少見,更多見于文學比喻。
特指朱槿(Hibiscus)的園藝品種,特征為:
提示:若需查詢具體領域的用法,建議優先參考對應學科的專業文獻。例如佛教術語可查閱《俱舍論》,植物品種應參照植物志等資料。
《金塵》是一個成語,意指價值、功名或權勢。
《金塵》這個成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金”和“塵”,其中“金”是金屬的意思,它是一個四劃部首,讀音為jīn;“塵”表示塵埃、塵土,它是一個六劃部首,讀音為chén。
《金塵》這個成語源自《詩經》中的一首詩,《國風·周南·關雎》:“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其中的“金塵”指的是金色的塵土飛揚。
在繁體字中,金塵的寫法為「神塵」。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金塵的寫法有所變化。例如晉代的金石文寫作「鐫塵」,意為用金刻寫成的塵土。唐代的隸書寫作「金塵」,意為金色的塵土。
例句:他追逐着金塵,不顧一切地追求權勢和榮耀。
組詞:金碧輝煌、塵嚣、金涉、世塵、塵世。
近義詞:權力、地位、榮耀。
反義詞:貧窮、卑微、無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