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毀壞和僭越。《舊唐書·高骈傳》:“但守君臣之軌儀,正上下之名分,宜遵教約,未可隳淩。”
“隳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毀壞和僭越”,即破壞既有規則或秩序,并逾越本分。常用于描述對禮法、制度等的不當行為。
拼音與注音
讀音為huī líng,注音符號為ㄏㄨㄟ ㄌㄧㄥˊ。
出處與用法
該詞出自《舊唐書·高骈傳》:“但守君臣之軌儀,正上下之名分,宜遵教約,未可隳淩。”,強調維護等級秩序、反對破壞規範的态度。多用于古文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語境延伸
結合古代社會背景,“隳淩”常與“禮法”“名分”等概念關聯,暗含對權威或傳統制度的挑戰,帶有貶義色彩。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或用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辭書。
《隳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既是動詞,又可以表示名詞。它的意思是摧毀、毀壞或破壞。這個詞常被用來描述物體被極力破壞或打碎的情況。
《隳淩》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隳”是由“阝”部和“攵”部組成的,它的聲旁是“可”,拆分成五畫,“淩”是由“冫”部和“王”部組成的,它的聲旁是“令”,拆分成四畫。
《隳淩》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是中國古代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書。它記錄了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戰争、政治、外交等重大事件。《左傳》中的“隳淩”多用來形容城牆、房屋、器物等被敵軍摧毀和毀壞的情況。
《隳淩》的繁體字形為「隳淩」。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隨着曆史的演變,《隳淩》的字形有所變化。例如在小篆中,字形為「隹令」;而在甲骨文中,字形可見于商代的銅器銘文,形狀多樣。
1. 敵軍猛烈轟炸,導緻城牆被隳淩殆盡。
2. 風暴過後,村莊中的建築物都被隳淩得面目全非。
3. 古代河流改道的時候,往往會造成大量的土地隳淩。
組詞:隳滅、毀壞、粉碎
近義詞:破壞、摧毀、糟蹋
反義詞:修複、重建、保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