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核棗。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五·樂毅棗》:“今 青城縣 産無核棗,一名虛中,即《西京雜記》之枵棗也。”
“枵棗”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詞義
枵棗(xiāo zǎo)指無核的棗子。其中“枵”原意為空虛、中空,引申為無核;“棗”即常見的棗類果實。該詞通過字形結構(枵為左右結構,棗為上下結構)組合而成,字面含義即強調棗子的無核特性。
文獻記載
清代學者王士禛在《池北偶記·談異五·樂毅棗》中提到:“今青城縣産無核棗,一名虛中,即《西京雜記》之枵棗也。”可見枵棗是古代對無核棗的别稱,且與《西京雜記》等文獻存在關聯。
别名與産地
枵棗在部分地方被稱為“虛中”,因棗肉中空無核而得名。曆史上山東青城縣(今屬濟南)曾是其主要産地之一。
需注意,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古籍或地方志中。若需進一步驗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或地方物産資料。
部首:木
筆畫:8畫
《枵棗》是一個漢字詞,意為“幹癟、幹瘦”,形容物體因失水而變得枯瘦無力。該詞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身體瘦弱、幹燥。
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山海經》中“蛇枵棗”一詞,據說蛇在春天時吞食李子,夏天時吞食枵棗,秋天則不吃東西,冬天咬斷自己的尾巴,形容了蛇每季節變化的身體形态。後來,人們将“蛇枵棗”拆分出來,來形容人的幹瘦羸弱。
繁體字:潇慥
古時候寫法:臭臢、嘐糟
1. 這個農民工因為艱苦的工作條件,已經變得枵棗了。
2. 幹旱的氣候導緻植物變得枯萎而枵棗。
蓬枵(péng xiāo)
枵黃(xiāo huáng)
枵腹(xiāo fù)
幹癟、幹燥、憔悴
豐滿、肥胖、健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