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书成人老。语出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故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 明 张居正 《纂修事宜疏》:“庶人有定守,事易考成,在各官可免汗青头白之讥,而臣等亦得以逭旷职素飱之咎矣。”
“汗青头白”是一个由“汗青”与“头白”组合而成的汉语典故短语,其核心含义指向古代学者著书立说的艰辛过程。以下从词源、语义及文化内涵三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词源考据 “汗青”本指竹简制作工艺。《说文解字》释“汗”为“可饰竹也”,特指古人用火烘烤青竹去除水分时,竹简表面渗出水珠如汗的现象(《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后汉书·吴祐传》记载“杀青简以写经书”,印证了该工艺的文献记录功能。而“头白”出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白头如新”的典故,喻指经年累月的坚持。两词组合后,形成对学者皓首穷经的具象化表达。
二、语义演变 该短语在明代文献中已见完整用例,如《明文海》载“汗青头白非吾事,只合烟波理钓蓑”,既保留了竹简制作的本义,又引申为学术研究的持久性特征。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明确其双重指向:既是对古代文献载体的工艺描述,亦是对学者治学状态的生动写照。
三、文化内涵 作为中华典籍文化的缩影,“汗青头白”凝结着三重文化价值:其一体现“韦编三绝”的治学精神,其二象征“述而不作”的学术传承,其三承载“敬惜字纸”的文化敬畏。这种文化意象在当代仍被用于形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如钱钟书《管锥编》中即以“丹铅穷年,汗青头白”自述考据之艰。
“汗青头白”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书写完成时,人已年老,形容著述耗时长久、耗费心血。该成语通过“汗青”(古代竹简制作工序,代指成书)与“头白”(头发变白)的对比,强调创作过程的艰辛与时间跨度。
二、出处与典故
源自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史通·忤时》:“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故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 原句表达史书编纂的拖延与艰难,后浓缩为成语。
三、用法与引申义
四、例句参考
明代张居正曾用此词自述编修典籍的艰辛:“庶人有定守,事易考成,在各官可免汗青头白之讥。” 现代亦见诗句:“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
五、相关成语
与“皓首穷经”“韦编三绝”等成语类似,均强调治学的持久专注。区别在于“汗青头白”更侧重成书与衰老的时间关联性。
阿僧祇百般无赖罢劳陂寖贬低碧霞祠驳榜不等彻扎磁滞错磨簜札道恼都阃凤章勾拽瓜时估堆儿龟折轰轰烈烈黄梁一梦浑身上下火耕水种狐妖降鉴皎厉军令考徵客席餽运了了解人意六亲同运尨眉皓发木薯旁门歪道皮鞯平肃乾道紫佥议楸花求战全功圈牢养物全义上秩生扭做守产树畜説古道今司晨肆应蹋鸱巾掏唤龆齓停摆铜柱往回瓦檐午供衔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