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牧。 元 邵亨貞 《蘭陵王·王彥強以暮春有懷吳中故居之作見示次韻答之》詞:“羈懷未易觸,斜日平原散牧。”
“散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為放牧牲畜,讓它們在草原或其他適宜區域自由活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構成
使用場景
延伸特點
字義分解
總結來看,“散牧”既是一個具體的行為動詞,也承載着傳統文化中對自然放牧方式的詩意表達。
散牧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字組成。散的拆分部首是攴(捺)和木,總共有12畫。牧的拆分部首是牛,總共有8畫。
散牧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社會。在古代,人們常常将牲畜放養在野外的草地上,以便它們可以自由活動和覓食。這種讓牲畜在野外放養的行為就被稱為散牧。
在繁體字中,散牧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散的古代寫法為散(散+大),牧的古代寫法為木(木+牛)。
以下是散牧的例句:
1. 這些牧民常常帶着牛羊散牧在山野間。
2. 農曆的七月是散牧的好時節。
散牧的組詞有:散步、牧場、散漫等。
與散牧近義的詞語有:放牧、遊牧、放養。
與散牧反義的詞語有:圈養、固定飼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