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為相識者死亡而作的哀辭。《禮記·曲禮上》“知生者弔,知死者傷” 唐 孔穎達 疏:“若存之與亡并識,則遣設弔辭、傷辭兼行。若但識生而不識亡,則唯遣設弔辭,而無傷辭。若但識亡,唯施傷辭,而無弔辭也。” 章炳麟 《國故論衡·正赍送》:“古者弔有傷辭,謚有誄,祭有頌,其餘皆禱祝之辭,非箸竹帛者也。”
“傷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主要與哀悼相關:
核心含義
指古代為相識者去世所作的哀悼文辭。根據《禮記》記載,古人會根據與逝者的關系選擇使用吊辭(對生者的慰問)或傷辭(對逝者的哀悼),若雙方生前都認識則兩者并用。
文獻依據
其他可能的誤釋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理解為“用言辭傷害他人”,這可能是對字面義的誤解。古代文獻中未發現此類用法,權威典籍均指向哀悼含義。
在傳統語境中,“傷辭”特指向逝者緻哀的文辭,而非現代口語中的“傷人言辭”。若需表達言語傷害之意,更貼切的成語應為“惡語傷人”等。
《傷辭》是指表達傷感、傷情之辭,用來形容描述失落、傷心或悲傷的文字、詩句或歌詞。
《傷辭》的部首是“人”,總共有11個筆畫。
《傷辭》一詞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中的“辭賦”、“詞章”等文體。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創作中,傷感與寫情常是一個重要主題。不同于愛情、自然等其他主題,傷感的寫作更加注重表達内心的苦悶、憂傷和失意。
《傷辭》(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變化,但《傷辭》一詞的含義基本上沒有改變。古代對傷感的表達更多地體現在古文的辭章和詩歌當中,例如在《詩經》中的一些篇章中可以看到表達傷感的詩句。
1. 他的詩作中充滿了對世事變遷的傷辭和遺憾之情。
2. 這首歌的歌詞寫得非常動人,每次聽都會勾起我心底的傷辭。
1. 傷感:表達心中傷痛、失落、憂傷的感覺。
2. 辭章:古代文人用以抒發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文學形式。
3. 傷心:形容内心感到痛苦、難過、悲傷。
1. 傷感: 憂傷、悲傷、沉郁、愁怅
2. 哀傷: 憂傷、悲傷、憂郁、悲哀。
1. 快樂:開心、愉快、歡樂、笑容
2. 輕松:放松、寬松、愉悅、舒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