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對亡國危機的感傷。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鬧榭》:“ 梁 愁 隋 恨,憑他燕惱鶯嗔。”
“梁愁隋恨”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信息解析如下:
該成語泛指對亡國危機或朝代覆滅的感傷與哀愁。其中,“梁”指南朝梁(502-557年),“隋”指隋朝(581-618年),均是中國曆史上短命的王朝。成語通過兩朝的覆滅悲劇,隱喻對國家衰亡的深切悲歎。
出自清代劇作家孔尚任的傳奇劇本《桃花扇·鬧榭》,原文為:“梁愁隋恨,憑他燕惱莺嗔。”。此處通過曆史典故,抒發了劇中人物對國破家亡的憂憤之情,具有強烈的曆史滄桑感。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評述中,表達對國家命運、興衰更疊的感慨,如:“面對殘垣斷壁,他不禁生出梁愁隋恨之思。”。
《梁愁隋恨》是指對梁朝和隋朝的不滿和憎恨。這個詞有着深厚的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代表了人們對于梁朝和隋朝政治腐敗與民不聊生的憤怒和不滿情緒。
《梁愁隋恨》的拆分部首是木心恨欠。根據五筆輸入法的計算,它的總筆畫數為26畫。
《梁愁隋恨》是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詩中的名句:“梁州見李白,隋隔黃鶴樓。愁飛湘绮碎,恨極楚天秋。”這個句子用來表達白居易對梁朝和隋朝的失望和憎恨。
《梁愁隋恨》的繁體字為《梁愁隋恨》。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梁愁隋恨》在古代的字形為:
梁:
愁:
隋:
恨:
這段曆史時期是人民的梁愁隋恨的高峰時刻,各種社會矛盾迅速累積并爆發出來。
梁朝、隋朝、愁緒、恨意
梁怨隋憤、梁恨隋愁
信任、欣賞、認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