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愬的意思、控愬的詳細解釋
控愬的解釋
見“ 控訴 ”。
詞語分解
- 控的解釋 控 ò 告狀,指出罪惡:控告。控訴。指控。被控。 節制,駕馭:控制。遙控。 開弓:弓不再控。 投:控于地。 人的頭部朝下或使讓殘液流出容器的口朝下:控淨。控一控。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愬的解釋 愬 ù 同“訴”。 愬 ò 恐懼的樣子。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控愬(kòng sù)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現屬生僻用法,其釋義需結合字源與古籍用例綜合考辨。以下為權威詞典釋義及語言學解析:
一、核心釋義
-
訴訟控告
指通過官方渠道申訴冤屈或控告他人。《漢語大詞典》釋為“申訴;控告”,其語義重心在“愬”(同“訴”),強調陳情于官府的司法行為。如《後漢書·鄧皇後紀》載“諸子抱病,後親愬禱”,此處“愬”即指向神明陳訴,引申至人間則為向權威機構申訴。
-
字源解析
- 控:本義為“引弓”(《說文解字》),後衍生“控制”“告發”義。《詩經·鄘風·載馳》“控于大邦”即指向大國申訴。
- 愬:同“訴”,《說文》釋“告也”,特指含冤陳情。二字連用強化“申冤控告”的語境色彩(《古代漢語詞典》)。
二、用法特征
三、權威文獻佐證
- 《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281頁):
“控愬:申訴;控告。”
-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
“愬”作動詞時強調“向上陳訴”,常與司法、申冤場景關聯。
- 《王力古漢語字典》:
指出“控”“愬”同義複用現象多見于中古漢語,屬并列式複合詞結構。
參考文獻(非鍊接格式,依原則标注權威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 王力等. 《王力古漢語字典》. 中華書局.
-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辭源》(第三版). 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控愬”是“控訴”的異體寫法,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讀音:kòng shuò(“愬”在此處讀shuò,但需注意,“愬”字在古漢語中也可讀sù,如《詩經》中“薄言往愬”讀sù)。
- 含義:指向官方或公衆陳述受害事實,請求法律或輿論的制裁。
來源與用法
- 古文例證
明代王廷相在《送豐洲蔡先生巡撫山東序》中寫道:“夫吏據乎勢者也,民制於勢者也……雖強梁者不敢於控愬,而況衰弱之民乎?”此處“控愬”指弱勢群體因畏懼權勢而不敢申訴。
- 與“控訴”的關系
“控愬”是“控訴”的異體形式,二者含義相同,均指通過陳述受害事實尋求公正裁決。例如,現代用法如“控訴大會”“控訴舊社會”等。
其他說明
- 現代適用性:當代法律和日常用語中普遍使用“控訴”,“控愬”僅見于古籍或特定文獻。
- 相關組詞:如控告、指控、申訴等,均與法律維權或陳述事實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控訴”的現代定義及法律應用,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法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邦邑寶泉局犇雷邊筍層出朝辭稱道城隅戳燈刺促誕傲豐沃負面幹媚公桑廣寒宮桂櫂過涉禾杆煥景狐貉将軍樹解饷祭煉驚心津吏浸益九文矩度刊人科出口角風情蠟版六曆呂硯耐久内祭祀剽剝評本千斤使其奈情同骨肉清運七泉商确識本手版順奉說黑道白談古說今藤杯嬥換鐵窨鐵柱銅疊痛親汪洸聞善香草醛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