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ve a limited view of sth. as looking at a leopard through a bamboo tube] 從竹管子裡看豹,隻能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僅僅了解事物的一小部分;也比喻從這一小部分可以推知全體
作者選用“父親”在上饒集中營裡身患嚴重的肋膜炎,難友用一把剃刀為他進行手術這一事例,作為文章的重點材料,管中窺豹,從一個側面顯示了“父親”處境的艱難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 王子敬 數歲時,嘗看諸門生摴蒲,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門生輩輕其小兒,迺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謂從管子中看豹,隻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後用以比喻隻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唐 歸仁 《悼羅隱》詩:“管中窺豹我猶在,海上釣鼇君也沉。” 宋 陸遊 《江亭》詩:“濠上觀魚非至樂,管中窺豹豈全斑。” 魯迅 《華蓋集續編·有趣的消息》:“﹝ 陶孟和 的著作﹞幸而在《現代評論增刊》上提前發表了幾節,所以我們竟還能管中窺豹似的,略見這一部新書的大概。”
“管中窺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多個角度綜合解析:
成語源自東晉書法家王獻之的故事:幼年時他看到門生玩賭博遊戲,斷言一方會輸,門生笑其“管中窺豹,時見一斑”(意為僅憑片段就下結論)。典故最早見于南朝《世說新語·方正》,後《晉書·王獻之傳》也記載此事。
在學術、商業等場景中,該成語常用于提醒避免片面性,例如:
“研究需廣泛收集資料,若僅依賴單一文獻,無異于管中窺豹。” ——學術寫作中的典型用法。
通過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可見,“管中窺豹”兼具批判片面認知與有限推測的雙重語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貶傾向。
《管中窺豹》是一個成語,意為從一處小窺看整體,通過盡覽千姿百态的片段揣度事物的全貌。下面将對該成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進行說明。
《管中窺豹》的拆分部首為“⺮”(竹字旁),同時包含了5個筆畫。
《管中窺豹》出自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原道》,原文為:“管中窺豹,顧而樂之。”意為通過竹管中窺視豹的動态,引申為從一處小地方就能猜測大緻情況。
繁體字“觀中窺豹”是《管中窺豹》的繁體書寫形式。
古時候《管中窺豹》的漢字寫法多樣,例如:“觀中窺豹”、“管中窺豹”等。
他習慣從微觀的細節中去看待問題,總是能夠管中窺豹,抓住事物的本質。
- 窺豹作氣:比喻發現事物的真相後采取行動。 - 竹管窺天:比喻眼界狹小,見識不廣。
- 一葉障目:指隻顧看見眼前的事物,沒有全面的了解和認識。 - 見微知著:通過細小的、局部的事物,可以推知大體。
局限于實際,拒絕責任,對整體情況不加考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