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遠遺棄。《易·泰》:“包荒,用馮河,不遐遺。” 王弼 注:“用心弘大,無所遐棄。” 孔穎達 疏:“遐,遠也;遺,棄也。用心弘大,無所疏遠棄遺於物也。” 宋 葉適 《除秘閣修撰謝表》:“憐其拙疎,若在所取;不緣孤外,而有遐遺。” 明 劉基 《紹興崇福寺記》:“故願志其所自勒諸石,使來者知有本原而不忍相遐遺也。”
遐遺(xiá y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層含義的古典詞彙,既可作動詞指疏遠遺漏,亦可作名詞指未被發現或珍視的遠地人才或事物。以下從權威詞典及文獻角度分層解析其釋義與用法:
疏遠遺漏(動詞)
指因地域偏遠或關系疏離而被忽視、遺忘。
例證:
《詩經·周南·卷耳》疏:“不遐遺者,不遐遠遺棄我。”
此處“遐遺”意為“因遙遠而遺棄”,體現空間距離導緻的情感疏離。
未被發掘的賢才/珍寶(名詞)
引申指隱沒于邊遠之地的賢人或未被重視的珍貴事物。
例證:
韓愈《後廿九日複上宰相書》:“四海之内,遺材逸賢,豈盡遐遺?”
強調天下人才未被朝廷遺漏。
二字疊加強化“因遠而失”的意象,構成并列式複合詞。
“遐遺”釋為“疏遠遺棄”,并舉《詩經》及韓愈文為例。
标注其動詞性用法,強調“因疏遠而遺漏”的主動行為。
指出其名詞性引申義,特指“遠方未被舉薦的賢者”。
古代奏疏常用以谏言統治者廣納人才,如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不欲遐遺一人。”
清代詩詞中用以寄托懷才不遇之情,如“珠玉終非遐遺物”(《清詩别裁集》)。
現代漢語中“遐遺”已罕用,但常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曆史文獻解讀及成語化表達(如“野無遐遺”)。其核心語義仍保留在“禮賢下士”“野無遺賢”等成語中。
參考資料: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依據通行紙質權威版本;部分釋義參考自漢典網(zdic.net)對字詞的解析框架。)
“遐遺”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á yí,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文獻和權威解釋分析:
“遐遺”的權威解釋為“疏遠遺棄”,源自《易經》及後世文人的沿用。若需引用“思鄉”含義,需注意其來源可靠性并标注語境差異。
哀聲扁擔采油殘漏麤形鼎鋸第十二夜杜門謝客仿古梵宮佛山浮借感怆格命公宮紅案黃牲還珠洞節片金華夫人金律狷迫卷逃矍相圃舉職課斂喟然夔魖料吏令舍流速落湯螃蟹冒進氓撩謀道作舍釀造拟用奴書披發纓冠潛藴情報檢索秦宮塊礫輕飄飄輕頭仁德弱不勝衣掃帚嗜殺成性曙鼓水庸説天瑣縷談不上堂上頽朽望火馬五更雞巫蠱之禍五色腸祥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