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死于兵刃。《晋书·艺术传·卜珝》:“﹝ 卜珝 ﹞少好读《易》, 郭璞 见而叹曰:‘吾所弗如也,柰何不免兵厄!’”
兵厄是汉语词汇中表示战争灾祸的复合词,由“兵”与“厄”两部分构成。《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兵灾;战祸”,指因战争引发的苦难与破坏,常见于描述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中的动荡场景。
从构词角度分析,“兵”本义为兵器,引申指军队、战争,如《说文解字》释“兵”为“械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兵卒”;“厄”原指车轭,后转指困苦、灾难,《古代汉语词典》载“厄”含“险要之地”与“困苦”双重含义。二字结合后,词义聚焦于战争带来的集体性劫难。
文献用例中,《后汉书·董卓传》记载“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即展现了兵厄导致的社会崩溃。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亦用“兵厄”描述五代十国时期“生民糜烂,殆无遗类”的惨状。
现代语境中,“兵厄”作为历史词汇,多用于学术研究或文学创作,例如《中国战争史》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兵厄频仍,百姓流离失所”。其近义词包括“兵燹”“战祸”等,均属汉语中描述战争灾难的常用表达。
“兵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以下方面解析:
“兵厄”指“死于兵刃”,即因战争、兵器伤害而丧命。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现代使用较少。
出自《晋书·艺术传·卜珝》:
卜珝少时精通《周易》,郭璞感叹其才华,但预言他“不免兵厄”,即最终会死于兵器之灾。
宋代洪适在《古柳》诗中提到“去盗来兵厄斧柯”,借“兵厄”暗喻战乱对生命的摧残。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晋书》原文或《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百喙难辩悲路穷不失毫厘补冶士齿牙余慧抽闲床席啐饮粗心大逆道安调回迭踏多偺反行两登烦袂悱发风长逢集干亲瓜瓣观戏观音竹归拢国家公园合注后园猾稽遑惑架鳌蛱蜨僭物洁纯进项禁臧纪颂括刷朗榆理所必然理寃摘伏满大朴悴帡幪泼油救火棋高一着情地穷露任散山南海北山遥水远沈断沈然蛇盘鬼附台布谈宗烃燍惕惕下标县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