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拏訛頭的意思、拏訛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拏訛頭的解釋

訛詐作奸者的錢財。 明 顧炎武 《日知錄·訛》:“ 泰昌 元年八月,禦史 張潑 言:‘京師姧宄叢集,遊手成羣,有謂之把棍者,有謂之拏訛頭者。’”原注:“偵知一人作姧,則尾隨其後陷人於罪,從而吓詐金錢,謂之拏訛頭。” 清 趙翼 《陔馀叢考·拏訛頭》:“伺人作奸從而吓詐取財,俗謂之拏訛頭。”亦省作“ 拏訛 ”。 明 劉若愚 《酌中志·逆賢羽翼紀略》:“而管家 婁允德 ……及心腹家人 李培 等,皆挾厚貲四散逃躲,或報應商役,或避人拏訛,或改面事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拏訛頭”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ná é tóu,主要用于明清時期的市井語境中。其核心含義是通過發現他人作奸犯科的行為後,借機敲詐錢財,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詞義解析

  1. 行為本質
    指專門跟蹤、窺探他人違法行為(如詐騙、盜竊等),待對方實施後,以告發為威脅進行勒索。這種行為類似現代的“敲竹杠”或“碰瓷”,但更側重于利用他人過錯謀利。

  2. 曆史背景

    • 明代顧炎武《日知錄》記載:“京師姧宄叢集,遊手成羣……有謂之拏訛頭者。”說明當時京城存在此類群體,與“把棍”(流氓無賴)并列,屬于市井惡勢力。
    • 清代趙翼《陔馀叢考》進一步解釋為“伺人作奸從而吓詐取財”,強調其主動設局或利用漏洞的特征。
  3. 社會評價
    該詞帶有貶義,常用于描述市井無賴的非法斂財手段,反映了明清時期社會治安的複雜性。


使用示例


補充說明

“拏訛頭”可簡稱為“拏訛”(如明代劉若愚《酌中志》),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可通過曆史文獻或方言研究追溯其演變。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證,可參考《日知錄》及《陔馀叢考》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拏訛頭的意思

拏訛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以明顯的訛詐手法來謀取利益或勒索他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為手,筆畫數為24畫。

來源

《拏訛頭》一詞可能源于古代官府或民間,作為一種常用的警示和提醒手段,用來告誡人們要避免被不法分子以欺詐手法騙取利益。

繁體

繁體字為「拿訛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書法中,「拏訛頭」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然保持相近的意思和形狀。

例句

他們利用謊言編織了一張拏訛頭,企圖诋毀我的名譽。

組詞

拏詐頭、訛詐、欺詐

近義詞

敲詐勒索、詐騙、欺詐

反義詞

真誠、誠實、守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