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拏訛頭的意思、拏訛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拏訛頭的解釋

訛詐作奸者的錢財。 明 顧炎武 《日知錄·訛》:“ 泰昌 元年八月,禦史 張潑 言:‘京師姧宄叢集,遊手成羣,有謂之把棍者,有謂之拏訛頭者。’”原注:“偵知一人作姧,則尾隨其後陷人於罪,從而吓詐金錢,謂之拏訛頭。” 清 趙翼 《陔馀叢考·拏訛頭》:“伺人作奸從而吓詐取財,俗謂之拏訛頭。”亦省作“ 拏訛 ”。 明 劉若愚 《酌中志·逆賢羽翼紀略》:“而管家 婁允德 ……及心腹家人 李培 等,皆挾厚貲四散逃躲,或報應商役,或避人拏訛,或改面事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拏訛頭”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方言或古語語境中。從漢語詞典角度分析,它通常指“進行訛詐或敲詐的行為”,強調通過不正當手段索取財物或利益。以下從詞源、定義、用法及例句等方面詳細解釋,确保内容基于權威詞典來源。

一、詞源與基本定義

“拏訛頭”由“拏”和“訛頭”兩部分組成:

二、詳細意思與用法

在權威詞典中,“拏訛頭”的詳細含義包括:

三、相關辨析

網絡擴展解釋

“拏訛頭”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ná é tóu,主要用于明清時期的市井語境中。其核心含義是通過發現他人作奸犯科的行為後,借機敲詐錢財,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詞義解析

  1. 行為本質
    指專門跟蹤、窺探他人違法行為(如詐騙、盜竊等),待對方實施後,以告發為威脅進行勒索。這種行為類似現代的“敲竹杠”或“碰瓷”,但更側重于利用他人過錯謀利。

  2. 曆史背景

    • 明代顧炎武《日知錄》記載:“京師姧宄叢集,遊手成羣……有謂之拏訛頭者。”說明當時京城存在此類群體,與“把棍”(流氓無賴)并列,屬于市井惡勢力。
    • 清代趙翼《陔馀叢考》進一步解釋為“伺人作奸從而吓詐取財”,強調其主動設局或利用漏洞的特征。
  3. 社會評價
    該詞帶有貶義,常用于描述市井無賴的非法斂財手段,反映了明清時期社會治安的複雜性。


使用示例


補充說明

“拏訛頭”可簡稱為“拏訛”(如明代劉若愚《酌中志》),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可通過曆史文獻或方言研究追溯其演變。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證,可參考《日知錄》及《陔馀叢考》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般師剝折邊荒觱篥筚路褴褛冰消霧散赤日搭截黨碑鈍敝頓食發根梵書飛軨工切歸鶴漢旅合符紅契煇煌火鈎霍繹家生肖姬伯劫遌睫眼間荊柴款睇勞苦煉液寥蕭留動俚野暝色摸門不着目瞪心駭姆師蔫主意牛觔攀越抛除秦氏裘茸泉石曲覃身操井臼石崖霜雁碩生俗氛韬塵桃楫體己土地公公猬奮無統顯加陿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