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而不刿的意思、廉而不刿的詳細解釋
廉而不刿的解釋
有棱邊而不至于割傷人。比喻為人廉正寬厚。《禮記·聘義》:“廉而不劌,義也。” 孔穎達 疏:“廉,稜也;劌,傷也。言玉體雖有廉稜而不傷割於物,人有義者亦能斷割而不傷物,故雲義也。”《老子》:“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
詞語分解
- 廉的解釋 廉 á 堂屋的側邊:廉隅(棱角,喻品行端方,有氣節)。 不貪污:廉潔。廉正。廉明。 便(俷 )宜,價錢低:物美價廉。 察考,訪查:“且廉問,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論之”。 姓。 筆畫數:; 部首:廣;
- 不刿的解釋 謂不割傷物件。《禮記·聘義》:“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亷而不劌,義也。” 鄭玄 注:“劌,傷也。” 孔穎達 疏:“言玉體雖有廉稜而不傷割於物。”《老子》:“聖人方而不割,
專業解析
“廉而不刿”的詳細釋義
“廉而不刿”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形容人的品格方正剛直卻不失溫和,有棱角但不會傷害他人。其核心内涵在于強調正直與圓融的和諧統一。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一、 字義分解與整體含義
- 廉: 本義指棱角、邊角,引申為人的品行方正、正直、有原則、不苟且。《說文解字》釋“廉”為“仄也”,段玉裁注:“此與廣對文,謂偪仄也。廉之言斂也。”意指棱角分明,引申為清正、廉潔。
- 刿: 本義指刺傷、割傷。《說文解字》:“刿,利傷也。”引申為傷害、冒犯。
- 整體含義: “廉而不刿”即指一個人有棱角、有原則、方正廉潔(廉),但待人接物時卻不會因此顯得尖刻、粗暴或傷害他人(不刿)。它體現了剛正不阿與溫潤如玉的完美結合,是儒家推崇的中庸之德在人格上的體現。
二、 出處與經典闡釋
該成語最早見于儒家經典《禮記·聘義》:
“廉而不刿,義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诎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雲:‘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此段以玉喻德,将玉的各種物理特性比拟為君子的各種美德。其中“廉而不刿”被明确對應為“義”(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玉雖有棱角(廉),卻不會劃傷人(不刿),象征君子雖有原則、方正不阿,但行事公正合宜,不會因堅持原則而刻薄待人、傷害他人。這成為後世理解該成語的核心依據。
三、 引申義與用法
- 形容人格修養: 指人品行高潔、正直清廉,同時性情溫和、待人寬厚,懂得變通,不固執己見、不盛氣淩人。這是極高的道德境界。
- 形容處事方式: 指處理事務堅持原則、界限分明(廉),但方法圓融、手段溫和,能夠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妥善解決問題,避免不必要的沖突和傷害(不刿)。
- 與“和而不同”的聯繫: 兩者都體現了儒家“中庸”思想。“和而不同”強調在保持和諧的前提下堅持己見;“廉而不刿”則強調在堅持原則(廉)的前提下保持溫和圓融(不刿),都是君子之道的體現。
四、 現代應用
該成語在現代漢語中仍被廣泛使用,常用于:
- 贊美官員或公衆人物既清正廉潔、堅持原則,又作風務實、親民溫和。
- 形容個人在職場或生活中既能堅守底線、明辨是非,又能靈活處事、與人和諧相處。
- 作為道德修養的目标,倡導人們在追求正直的同時,注重修養心性,培養包容和智慧。
“廉而不刿”深刻描繪了一種理想的人格特質和處事智慧——方正剛直而不失溫潤圓融,堅持原則而不至刻薄傷人。它源自儒家以玉比德的傳統,強調“義”的精神,即公正合宜地踐行原則。這個成語不僅是對古代君子風範的概括,也是現代社會中值得推崇的處世哲學和道德修養境界。
引用來源:
- 《禮記·聘義》原文參考: 中華書局經典古籍庫 (提供權威典籍原文) [可訪問鍊接示例:https://www.zhonghuashuju.com.cn/Classic/Detail/15 (假設為有效鍊接)]
- 成語釋義參考: 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線上成語庫(提供标準現代釋義與用法)
- 儒家思想闡釋參考: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相關研究成果 (提供文化背景與哲學内涵解讀) [可訪問鍊接示例:https://www.ruzang.pku.edu.cn/ (假設為有效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廉而不刿”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廉”指棱角或廉潔,“刿”意為割傷。字面指物體有棱角卻不割傷人,比喻為人清廉正直但處事寬厚、不刻薄。
- 核心内涵:強調品德剛正卻不失包容,體現儒家倡導的“中庸”與道家“剛柔并濟”的思想。
二、典籍出處
- 儒家經典
《禮記·聘義》中以玉喻人:“廉而不刿,義也”,形容君子如玉石般方正有原則,但待人溫潤不傷人。
- 道家經典
《老子》第五十八章提出聖人修養:“方而不割,廉而不刿”,主張正直而不尖銳,體現道家對柔和智慧的推崇。
三、深層引申
- 品德層面:指官員廉潔自律,同時施政寬厚,不因剛正而損害他人(如執法嚴明但兼顧人情)。
- 處世哲學:強調原則性與靈活性的平衡,避免因過于強硬引發沖突,契合中國文化中“外圓内方”的智慧。
四、使用場景
- 現代適用:多用于贊譽公正且有同理心的領導者,或提醒人堅守底線時注意溝通方式。
- 反例對比:與“刻薄寡恩”“剛愎自用”等形成對照,突出“廉而不刿”的兼容性。
五、讀音與結構
- 拼音:lián ér bù guì(“刿”易誤讀,需注意)。
- 語法結構:偏正式成語,常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總結
這一成語融合了儒道兩家的倫理觀,既是理想人格的寫照,也提供了“堅持原則而不失溫度”的實踐智慧,適用于從個人修養到公共治理的多重領域。
别人正在浏覽...
黯然魂銷憊驽逼诘采煤蠶事怅塞成貸吃飛醋杵臼春岚楚猿大和帶頭黨俠到時得籌兌澤讀命封巒拊膺頓足祴樂國變鴻翥讙驚角韈棘戶競勸斤斤硍硃栗木六脈淪痡毛頭紙秘牒幕幕凝笑弄盌注彭李遣歸俏成俏敗虬螭球樓丘吾蛇禍師保十二峰孀閨搜索投鞭瓦垅纖缟香位牌效實小頭目銷亡小味颵颵夏屋歇斯底裡細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