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臼的意思、杵臼的詳細解釋
杵臼的解釋
(1).杵與臼。舂搗糧食或藥物等的工具。《六韬·農器》:“戰攻守禦之具盡在於人事:耒耜者,其行馬蒺藜也……钁鍤斧鋸杵臼,其攻城器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東廂石山猶傳杵臼之跡。庭中亦有舊宇處,尚髣髴前基。” 唐 杜甫 《九成宮》詩:“蒼石八百裡,崖斷如杵臼。”
(2).以杵搗臼。《漢書·楚元王劉交傳》:“二人諫,不聽,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碓舂於市。” 顔師古 注引 晉灼 曰:“高肱舉杵,正身而舂之。”《南史·宋紀上·武帝》:“明日復至洲,裡聞有杵臼聲,往覘之,見童子數人皆青衣,於榛中擣藥。” 唐 張籍 《太白老人》詩:“洞裡仙家常獨往,壺中靈藥自為名。春泉四面遶茅屋,日日唯聞杵臼聲。”《當代》1984年第3期:“噸,噸-咚……沉悶的杵臼聲,似乎從 泸沽湖 底,從 獅子山 肚子裡滾來。”
(3).指 春秋 晉 人 公孫 杵臼 。 晉景公 佞臣 屠岸賈 殘殺世卿 趙氏 全家,滅其族,複大索 趙氏 遺腹孤兒。 趙氏 門客 公孫杵臼 舍出生命保全了 趙氏 孤兒。事見《史記·趙世家》。 明 何景明 《下宮行》:“千金詐賣 趙氏 子,真孤乃存 杵臼 死。”
(4).借為别人保全後嗣的人。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紅玉》:“但憐此褓中物,恐墜宗祧。君義士,能為我 杵臼 否?”
詞語分解
- 杵的解釋 杵 ǔ 舂米或捶衣的木棒:杵臼。砧杵。杵臼交(舊稱互相不嫌貧賤的朋友)。 用長形的東西戮:杵了他一拳。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臼的解釋 臼 ù 舂米的器具,用石頭或木頭制成,中間凹下。 形狀像臼的:臼齒。 筆畫數:; 部首:臼;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杵臼”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ǔ jiù,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工具屬性)
杵臼是古代舂搗糧食、藥物或調味品的工具,由兩部分組成:
- 杵:木棒或石棒,用于捶擊();
- 臼:石制、陶制或木制的容器,用于盛放被加工物(、)。
在山東等地俗稱“蒜窩子”,多用于搗蒜、辣椒等食材,也可研磨藥材()。
二、曆史典故與引申義
- 公孫杵臼的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義士公孫杵臼為保護趙氏孤兒,舍命對抗權臣屠岸賈。後世以“杵臼”代指舍身保全他人後嗣的忠義之士(、2、)。
- 借代為保全者
引申為“為他人守護後代或傳承的人”,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中提及()。
三、成語“杵臼之交”
比喻關系密切、不可或缺的友誼,源自杵與臼協作舂米的特性()。例如:“二人為杵臼之交,共渡難關。”
四、其他用法與争議
- 網絡流行語:部分非權威資料提到,現代校園語境中“杵臼”被戲指“愚鈍之人”(、),但此用法尚未被廣泛認可,需謹慎使用。
文化意義
杵臼作為傳統農具,反映了古代勞動智慧,至今仍在部分地區用于食品加工()。其曆史典故和成語更賦予詞彙深厚的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杵臼(chǔ jiù)這個詞的意思:它指的是一種用來搗米糊或臼杵的工具,通常由一個杵和一個臼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杵臼的拆分部首是木和口,其中“木”是指木頭材料,“口”是指臼的形狀。杵的拆分部首是木,臼的拆分部首也是木。杵的筆畫數是5畫,臼的筆畫數是6畫。
來源:杵臼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字典中,它在古代用來形容搗米的器具。後來,杵臼逐漸成為一個比喻,用來表示堅實耐用的東西。
繁體:杵臼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時候,杵臼的寫法稍有不同。杵曾寫作“杳”,臼曾寫作“區”。這些古代的寫法已經不再使用。
例句:他手握杵臼,一邊搗米一邊唱歌。
組詞:杵頭、臼杵、杵子、臼石、杵舞
近義詞:搗臼(dǎo jiù)
反義詞:米糊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可以再幫你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