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藉以稽考的四個方面。《鹖冠子·博選》:“道凡四稽: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四曰命。” 陸佃 注:“道無所治,有之者,以稽於天,所以爾也……道無所住,有之者,以稽於地,所以爾也。” 王闿運 《題鹖冠子》:“其書言四稽五至,欲人主之知人, 退之 乃嘆其不得用,即用亦不得用其稽至也。”
“四稽”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語,其核心含義指藉以稽考的四個方面,具體解釋如下:
“四稽”出自《鹖冠子·博選》,指從四個維度進行考察,即:
該詞主要用于古代哲學語境,強調通過多維度審視問題。例如《鹖冠子》提出“道凡四稽”,主張君主應綜合天、地、人、命來選拔人才。後世學者如王闿運在《題鹖冠子》中也提到其“四稽五至”的治國理念。
部分現代解釋(如“四次審查”)可能與原意存在偏差,需結合古籍原典理解。此外,“稽”單獨使用時,可表示考核、停留等含義(如“稽查”“稽留”),但與“四稽”的特定組合無關。
建議查閱《鹖冠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以獲取更完整信息。
《四稽》是一個古代漢字詞彙,由四個字組成。下面将對該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解釋。
《四稽》的意思是四次審查或檢查的意思。這個詞主要指的是古代官員執行任務前,需要經過四次審查或檢查來确保沒有遺漏或錯誤。
《四稽》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囗”和“禾”,其中“囗”是一個包圍的部首,表示圍住或與衆不同;“禾”是一個象形字,表示稻谷。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四稽》這個詞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宗伯》一書中。此書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之一,記載了周朝時期的禮儀制度和官僚體系。《四稽》一詞由此而來,用以指代官員履行職責前的四次審查。
《四稽》的繁體寫法為「四稽」。
根據曆史記載,古時候《四稽》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在一些古代文獻中,它的寫法為「四肯」。不過,在現代漢字标準化之後,寫法統一為「四稽」。
1. 官員在上任前要經過四次稽查,以确保工作的準确性和嚴謹性。
2. 這家公司的産品質量受到了四次稽查的嚴格監控,因此非常可靠。
與《四稽》相關的組詞有:
- 四次(sì cì)
- 稽查(jī chá)
- 審查(shěn chá)
- 檢查(jiǎn chá)
- 履職(lǚ zhí)
- 官僚(guān liáo)
與《四稽》意思相近的詞有:
- 四審(sì shěn)
- 四查(sì chá)
- 四核(sì hé)
- 四籌(sì chóu)
與《四稽》意思相反的詞有:
- 不稽(bù jī)
- 不審(bù shěn)
- 不查(bù chá)
- 不核(bù hé)
- 不籌(bù chóu)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