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劫石的意思、劫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劫石的解釋

亦作“刼石”。《大智度論》卷五:“佛以譬喻説劫義。四十裡石山,有長壽人,每百歲一來,以細軟衣拂拭此大石盡,而劫未盡。”後因以“劫石”指時間之久遠。 唐 李白 《陪族叔當塗宰遊化城寺升公清風亭》詩:“留歡節可盡,劫石乃成灰。”《敦煌變文集·長興四年中興殿應聖節講經文》:“淑妃伏願:靈椿比壽,刼石齊年。” 宋 陸遊 《會慶節明慶寺丞相率百僚啟建道場疏》:“至尊壽皇聖帝陛下,伏願福等河沙,壽逾劫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劫石是漢語中源自佛教哲學的時間概念,指以特定物質損耗為象征的極長周期。其核心釋義可分為以下三方面:

  1. 詞源與佛教定義

    “劫”為梵語“kalpa”音譯“劫波”的簡稱,指超越人類計量範疇的時間單位。據《大智度論》記載,一“劫”相當于邊長一由旬(古印度距離單位)的磐石,每百年以天衣輕拂一次,直至石盡所經曆的時間。此說以具象物質比喻抽象時間,成為“劫石”一詞的哲學基礎。

  2. 文學化引申

    在詩詞創作中,“劫石”逐漸演變為表達永恒或滄桑巨變的意象。如唐代貫休《寄杜使君》中“劫石乃成灰”之句,将石頭的消磨過程與時間流逝結合,暗喻世事變遷的不可逆性。

  3. 現代語義擴展

    當代漢語中,該詞除保留宗教哲學含義外,亦用于地質學領域描述地質年代劃分,或作為成語“海枯石爛”的典故來源之一,強調時間跨度超越物質存在的特性。

網絡擴展解釋

“劫石”是一個源自佛教文化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核心多與時間的長久性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佛教中的時間比喻
    根據《大智度論》記載,“劫石”源于一則譬喻:一座四十裡高的石山,每隔百年有一位長壽者用細軟衣物輕拂一次,直至石山被磨盡,而一劫的時間仍未結束。此比喻旨在說明佛教中“劫”(梵語kalpa)這一時間單位的漫長與不可估量。

  2. 文學中的引申義
    在古詩文中,“劫石”常被用來象征永恒或時間的久遠。例如:

    • 李白《陪族叔當塗宰遊化城寺升公清風亭》寫道:“留歡節可盡,劫石乃成灰”;
    • 《敦煌變文集》中也有“靈椿比壽,劫石齊年”的表述。

二、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劫石”有“通過不正當手段改變局勢”的含義,但此解釋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佛教原意混淆。建議優先參考佛教經典及古代文學用法。


三、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大智度論》原文或相關佛學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阿貴晻霮百骸六藏百全計暴斂爆破手不等號不關哺饷抽梁換柱怵勸蹙頓鬥店逗節成枝獨門法宮反對數分遣公諱孤峰突起紅情候賬槐根夢郇廚驩心虎鬭龍争禍罰期年金雞納樹禁密謹行拘方龍荒龍爪稷綿宇糜散彌陀目力赧怒牛衣淚平淡無奇破臘敲骨取髓清浄寂滅侵齧食不下咽施德視履疏注調侃兒條聞投心惋愕尾大難掉微點危旆文化人武用先路嘯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