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劫石的意思、劫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劫石的解釋

亦作“刼石”。《大智度論》卷五:“佛以譬喻説劫義。四十裡石山,有長壽人,每百歲一來,以細軟衣拂拭此大石盡,而劫未盡。”後因以“劫石”指時間之久遠。 唐 李白 《陪族叔當塗宰遊化城寺升公清風亭》詩:“留歡節可盡,劫石乃成灰。”《敦煌變文集·長興四年中興殿應聖節講經文》:“淑妃伏願:靈椿比壽,刼石齊年。” 宋 陸遊 《會慶節明慶寺丞相率百僚啟建道場疏》:“至尊壽皇聖帝陛下,伏願福等河沙,壽逾劫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劫石”是一個源自佛教文化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核心多與時間的長久性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佛教中的時間比喻
    根據《大智度論》記載,“劫石”源于一則譬喻:一座四十裡高的石山,每隔百年有一位長壽者用細軟衣物輕拂一次,直至石山被磨盡,而一劫的時間仍未結束。此比喻旨在說明佛教中“劫”(梵語kalpa)這一時間單位的漫長與不可估量。

  2. 文學中的引申義
    在古詩文中,“劫石”常被用來象征永恒或時間的久遠。例如:

    • 李白《陪族叔當塗宰遊化城寺升公清風亭》寫道:“留歡節可盡,劫石乃成灰”;
    • 《敦煌變文集》中也有“靈椿比壽,劫石齊年”的表述。

二、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劫石”有“通過不正當手段改變局勢”的含義,但此解釋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佛教原意混淆。建議優先參考佛教經典及古代文學用法。


三、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大智度論》原文或相關佛學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劫石的意思

劫石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叙事或描述中,用來形容遭到劫難的石頭。在詞義上,劫石常表示石頭被強盜搶劫、被山洪或地震等自然災害破壞,或被人為破壞或盜竊。

拆分部首和筆畫

劫石由四個字組成,拆分成“劫”和“石”兩個部分。其中,“劫”的部首是力,筆畫為五;“石”的部首是石,筆畫為五。

來源和繁體

劫石一詞的源自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學作品或民間傳說故事中。在簡體漢字中,劫石的書寫形式為“劫石”,而在繁體漢字中,書寫形式為「劫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劫石的古代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具體需要參考古代文獻或研究。然而,一般情況下,劫石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簡體字相似。

例句

1. 鄉村的石頭被盜,隻剩下劫石殘肢斷壁。

2. 美麗的山谷被突如其來的山洪所覆蓋,留下了滿目瘡痍的劫石。

3. 曆史悠久的古城牆遭到了盜掘,大量的古磚劫石被帶走。

組詞

劫石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彙,例如:

1. 劫難:形容遭受巨大災難或突發事件的困擾。

2. 石塊劫:指石塊被盜竊或被他人非法占有的行為。

3. 石頭遭劫:描述石頭遭到盜賊襲擊或被毀壞的情景。

近義詞

與劫石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劫難:指遭受災難或不幸的困擾。

2. 石頭被盜:描述石頭遭到他人非法拿走的情境。

3. 石塊失竊:描述石塊被偷走或不知所蹤的狀态。

反義詞

與劫石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安然無恙:形容沒有受到任何威脅或破壞。

2. 守衛石塊:描述保護或守護石塊不受外界侵害。

3. 石頭完好:指石頭沒有遭到破壞或盜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