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因 唐 代 崔希高 在 并州 任兵曹而得名的一種鳥。據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孝行》, 崔希高 仁孝友悌,丁母憂,哀毀過禮。後轉 并州 兵曹,“廳前叢葦,有小鳥如鷦鷯來巢,孕卵五色,旦如雞子。數日,鷇毀雛見,已大於母。月餘,五色成文,大如鵝,馴擾閑暇。頃之飛翔,時歸舊所。人到于今號為‘兵曹鳥’。”
“兵曹鳥”是一個源自唐代傳說的詞語,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詞義來源
該詞指傳說中因唐代官員崔希高在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帶)任兵曹參軍時得名的一種鳥。據記載,崔希高因孝行聞名,在任職期間,其官署前的蘆葦叢中出現了一種奇異鳥類。
傳說故事
根據唐代劉肅《大唐新語·孝行》所述,這種鳥最初體型如鹪鹩(小型鳥類),在崔希高官署築巢後,産下五色卵,孵化出的雛鳥體型迅速超過母鳥,一月後長至鵝般大小,羽毛呈現五彩花紋,且性情溫順,飛翔後仍會返回舊巢。時人因此稱其為“兵曹鳥”。
文化意義
此傳說可能暗含對崔希高品德的隱喻。史載他“仁孝友悌”,為母守喪時哀痛逾禮,鳥類的祥瑞現象或象征其德行感化自然,反映了古代“天人感應”觀念。
總結
“兵曹鳥”本質是唐代文獻中帶有神話色彩的典故,既描述了一種虛構的靈異鳥類,也承載了對曆史人物品德的贊頌。需注意該詞現代已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或相關考據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