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緘封,封藏。《後漢書·祭祀志論》:“故牲用犢,器用陶匏,殆将無事於檢封之間,而樂難攻之石也。”
檢封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檢”與“封”兩個語素構成,需分義項解析其含義:
檢封指對文書、物品進行查驗後加以封存或密封的行為,強調官方監管流程。
例證:
《史記·酷吏列傳》載“劾鼠掠治,傳爰書,訊鞫論報,并取鼠與肉,具獄磔堂下”,其司法流程隱含“檢封”物證之環節。
語素溯源:
- 檢:《說文解字》釋為“書署也”,本指文書标籤,引申為查驗(如“檢校”“檢錄”)。
- 封:《周禮·地官》注“玺節,印章也”,核心義為密閉加印(如“封存”“封印”)。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7卷。
漢代至南北朝時期,“檢封”為監察體系職官名,主掌文書核驗與封駁權:
來源:《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中華書局,2003年,第412頁。
明清契約文書常見“檢封”程式,體現民間信用機制:
來源:《古代契約詞彙釋解》,語文出版社,2010年,第89頁。
“檢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檢封(拼音:jiǎn fēng)意為緘封、封藏,指将物品封閉保存或隱藏。這一解釋在多個古籍引文中得到印證,如《後漢書·祭祀志論》提到:“故牲用犢,器用陶匏,殆将無事於檢封之間,而樂難攻之石也”。
現代漢語中,“檢封”一詞已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其近義詞包括“封存”“密封”等,但更強調莊重、正式的封閉過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詩詞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唐代詩文等文獻。
骜肆罷斥悲纨扇貶賤劖刈程督呈祥綢繹稠雲垂目村莊單絺德幹高原電褥典正鵰影敵偶抖薮斷層翻録風胡子豐牆墝下墳陵符旨趕明兒個哥哥恨苦候景回音講述截尾截指進士科舉人琨庭狼餐虎噬兩陣六骥癃痹濛昧面糊摩尼撓撓女侍中棚井剽竊鉗耳青衿清醞豈惟三推縿縿受享他意騰嬉題署頹倒無腆無遮會遐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