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分别;识别。 宋 延寿 《宗镜录》卷四:“识能了别,詮有内心。心有非无,合名唯识。”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即此色、空,是五识了别所行之境;即此自、他,是末那了别所行之境。”
了别是汉语中具有哲学与佛教背景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识别、辨别或认知,强调对事物特性的区分与理解。以下从词典学角度分层解析:
识别与辨别
指通过心智活动区分事物特征,形成明确认知。
例证:「了别真伪」指辨别真假;「了别诸法」指识别诸种现象的本质差异。
来源: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定义「了别」为「辨别;识别」,属认知范畴的基本动词。
佛教唯识学专义
在唯识宗中,「了别」是心识的核心功能,特指心识对境(对象)的认知与分别作用。
《成唯识论》 载:「识以了境为自性」,即八识通过「了别」活动感知外境。
来源: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释「了别」为「心识认知对象的作用」,是唯识学根本概念之一。
「了」取「明了、通达」义(《说文解字》);「别」取「区分、差异」义(《广韵》)。二字组合强化「明晰区分」的认知过程。
佛教赋予其形而上内涵,如《瑜伽师地论》称「诸识皆以了别为相」,将认知活动归于识体的基本属性。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学术或哲学语境,如:
「认知心理学探讨人类如何了别外界信息。」
「禅修训练减少妄念,旨在超越概念性了别。」
权威参考文献:
“了别”是一个佛教术语,指心识对外境的分别与识别能力,主要含义如下:
在佛教哲学中,“了别”指心识(如五识、末那识)对事物进行辨别、区分的功能。例如,五识(眼、耳、鼻、舌、身)能感知外境色、空等属性,末那识则能分辨“自我”与“他者”的概念。
需注意现代汉语中“了别”并非独立词汇,常见于佛教文献或哲学讨论。而“别了”则多表示离别(如“别了,故乡”),与佛教术语无直接关联。
佛教语境下,如:“色、空是五识了别之境”指通过感官辨别物质与虚空;末那识则用于区分自我与他者。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佛教心识理论,可参考《宗镜录》《成唯识论》等典籍,或查阅哲学类词典。
案衍薄晩采凤随鸦稠闹传神阿堵绰路骑待望雕杇谛玩东方三大东户恶事发荐翻山涉水反射发配蜚刍挽粟分镜头附缠高谈大论工间鳏夫冠状动脉合樽会垣豁达大度剑及屦及乩笔井阑久道军市勘探量决领唱龙兴云属毛巾拼攒七古清本清治人中白日昃忘食荣祚三业上寅申制石城石闺识透施为石中黄水苍佩税关陶侃之僻跳荡涂层退槽尾蚴羡赋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