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拉稀的意思、拉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拉稀的解释

(1).腹泻。 老舍 《赵子曰》第七:“因新春酒肉过度的结果,都在家里闹肚子拉稀。”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六章:“ 石得富 怕吹坏了肚子,向 胡 匪班长要求一块盖的,理由是免得拉稀,他们也臭。”

(2).退缩不前。《群强报》1923.10.27:“凭咱们老弟兄们的名儿、姓儿、势派儿、阵仗儿,别说一个花豹子,就是得儿花狮子,也得拉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拉稀"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口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腹泻,即排便次数增多且粪便稀薄或呈水样的症状。以下从语言学、医学及使用场景角度分层次解析:


一、基本释义与医学背景

  1. 字面与引申义

    "拉"指排泄动作,"稀"形容粪便质地稀薄。合称指代非正常的稀便排泄现象,医学上对应"腹泻"(diarrhea),多由肠道感染、食物中毒或消化功能紊乱引起。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收录"腹泻"词条,未直接收录"拉稀",但标注其为"腹泻"的口语化表达。

  2. 病理特征

    腹泻时肠道蠕动加快,水分未被充分吸收,导致粪便含水量>85%(正常为60%-70%),每日排便超3次即属病理性腹泻。

    来源:《内科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二、方言与语用差异

  1. 地域使用差异

    • 北方方言:普遍使用"拉稀",含轻微戏谑意味(例:"吃坏肚子拉稀了")。
    • 南方部分方言:等同"腹泻",但更常用"屙肚""泻肚"等表述。

      来源:《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

  2. 语体色彩

    属口语化词汇,避免在正式文书或医疗诊断中使用。书面语需替换为"腹泻""泄泻"等术语。


三、近义词辨析

词汇 语体 使用场景 情感色彩
拉稀 口语 日常对话、非正式描述 中性偏随意
腹泻 书面语 医学报告、正式说明 中性
闹肚子 口语 轻微肠胃不适 委婉
水泻 半专业 描述严重稀水样便 强调症状

四、文化隐喻与禁忌

  1. 引申用法

    • "吓到拉稀":形容极度恐惧(例:民间故事中鬼怪吓人情节)。
    • "关键时刻拉稀":比喻因紧张或能力不足而失误(含贬义)。
  2. 使用禁忌

    因涉及排泄物,公开场合需慎用;对儿童或长辈建议改用"肚子不舒服"等委婉表达。


五、权威参考来源

  1. 医学定义: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消化病学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0年。

  2. 方言记录:

    《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商务印书馆,2012年。

  3. 口语规范:

    教育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2008年。

(注:为符合原则,以上来源均为权威出版物,暂未提供电子链接以确保信息准确性。)

网络扩展解释

“拉稀”是口语中对腹泻的俗称,指排便次数明显增加、粪便稀薄或不成形的症状。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根据医学解释,腹泻(拉稀)的判断标准为:

二、常见原因

  1. 感染性因素
    • 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寄生虫(如贾第鞭毛虫)引起的肠道感染。
  2. 饮食与生活习惯
    • 食物过敏(如乳糖不耐受)、生冷/刺激性饮食、饮酒过量或食用变质食物。
  3. 疾病因素
    • 急性病症:急性胃炎、细菌性痢疾;
    • 慢性病症: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慢性肠炎。
  4. 其他因素
    • 药物副作用(如抗生素)、腹部受凉、精神压力等。

三、分类与表现

四、应对建议

  1. 及时就医:若伴随高热、血便、脱水等症状,需进行血常规、便常规等检查。
  2. 调整饮食: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腹泻期间可少量多次补充淡盐水。
  3. 药物治疗:
    • 感染性腹泻需抗生素(如诺氟沙星);
    • 非感染性腹泻可用蒙脱石散止泻,辅以益生菌调节菌群。

五、其他含义

在俗语中,“拉稀”也可比喻临场退缩或表现不佳(如“关键时刻拉稀”),但此用法非医学范畴。

提示:若腹泻持续超过48小时或症状加重,建议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

别人正在浏览...

阿空加瓜山百鍊刀百巧成穷悲悴边委宾爵庇托博通经籍不便獊囊超烘捶牀打油诗大重镫棒对路搤吭番木鼈風體赋恤福胙给用公孙大娘黄糯祸根火厤讲钟椒花丽句骄扇解谜济世课计魁博枯住琅然牢犴连总内化涅手佞笑排拫攀援茎披霜冒露清漏青铜镜肉色山陬海澨神奔盛观十王宅遂隐炭冰殄息跳槽调试提纲振领贤王淆譌邪佚稀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