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在蠟丸中的文書。《新唐書·郭子儀傳》:“ 大曆 元年, 華州 節度使 周智光 謀叛,帝間道以蠟書賜 子儀 ,令悉軍讨之。” 明 馮夢龍 《智囊補·兵智·詭道》:“諜冀緩死,即詭服,乃作蠟書,言與 劉豫 同謀誅 兀術 事。” 清 黃景仁 《洪忠宣祠》詩:“兩宮辛苦餐梨麪,萬裡煙塵遞蠟書。”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一節:“九六6*四年, 宋 朝獲得 後蜀 給 北漢 的蠟書,約聯合對 宋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蠟書漢語 快速查詢。
蠟書是漢語詞彙中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讀作“là shū”,屬名詞詞性,指古代以蠟封緘的機密書信。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方面:
保密通信工藝 蠟書采用蠟丸封裝技術,将書信卷成小卷後裹入蠟層,加熱密封後形成防水防潮的球形載體。這種工藝常見于唐代軍事密報場景,例如《舊唐書》記載李希烈叛亂時,部将周曾“以蠟書送款于節度使李勉”。
政治軍事功能 作為古代特殊情報傳遞方式,蠟書多用于傳遞軍機要件。宋代《武經總要》詳述其應用場景:“邊鎮告急,則馳蠟書至樞密院”。明代《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七回描寫晉國使者“密奏于景公,皆藏于蠟書”更印證其機密屬性。
文學意象延伸 在詩詞創作中,蠟書常被借喻隱晦的表達方式。清代朱彜尊《靜志居詩話》評注李商隱“蠟書夜夜诏千裡”句時,強調其暗含的秘約意象。這種文學化應用使詞彙超越實用功能,成為傳統文化符號。
“蠟書”是古代一種特殊的保密文書形式,其核心特點與用途如下:
蠟書又稱“蠟信”,指将機密書信封存在蠟丸中的文書形式。主要目的是防洩密,同時兼具防潮、防水功能,确保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的安全性。
部分文獻(如)提到“蠟書”可能指用蠟塗寫于竹簡或木闆的文字,強調其長久保存的特性。但此解釋在多數曆史記載中較少見,主流觀點仍以蠟丸密封文書為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史》《新唐書》等史籍原文,或通過權威詞典(如漢典)獲取詳細例證。
抱樹避蠱不殺餐館常玩褫帶赤劉叱羅達稱島跱燈火斷袖之好放敶房中術玍古膏液軋朋友官斷國手海女和嗊橫門艱貞棘端巾鞴矜重磕睡蟲課業空頭告身匡勵款樣饋饟窺遠鏡良佐姏姆袤廣梅童煤頭麪包果描叙扭動陪仆傾巢柔質騷煩雙阙殊寵水紋隨俗沈浮筍雞它所天竈悌達通貴通厚徒讀父書文砌相牟銜勇小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