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在蠟丸中的文書。《新唐書·郭子儀傳》:“ 大曆 元年, 華州 節度使 周智光 謀叛,帝間道以蠟書賜 子儀 ,令悉軍讨之。” 明 馮夢龍 《智囊補·兵智·詭道》:“諜冀緩死,即詭服,乃作蠟書,言與 劉豫 同謀誅 兀術 事。” 清 黃景仁 《洪忠宣祠》詩:“兩宮辛苦餐梨麪,萬裡煙塵遞蠟書。”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一節:“九六6*四年, 宋 朝獲得 後蜀 給 北漢 的蠟書,約聯合對 宋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蠟書漢語 快速查詢。
“蠟書”是古代一種特殊的保密文書形式,其核心特點與用途如下:
蠟書又稱“蠟信”,指将機密書信封存在蠟丸中的文書形式。主要目的是防洩密,同時兼具防潮、防水功能,确保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的安全性。
部分文獻(如)提到“蠟書”可能指用蠟塗寫于竹簡或木闆的文字,強調其長久保存的特性。但此解釋在多數曆史記載中較少見,主流觀點仍以蠟丸密封文書為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史》《新唐書》等史籍原文,或通過權威詞典(如漢典)獲取詳細例證。
《蠟書》是一個用來指代古代文物中蠟闆書、蠟塊書的詞彙。蠟闆書是以蠟為載體,在上面用刀或者筆刷刻寫文字的書籍。
《蠟書》的漢字由“蟲”、“曰”和“聿”三個部首組成。它的總共有12個筆畫。
《蠟書》這個詞最早見于《晉書 · 裴松之傳》。在古代,人們為了記錄重要的信息和文化,将文字刻寫在蠟闆上,形成了蠟書。
《蠟書》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蠟書」。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蠟書的字形有所變化。例如,其字形可能更加簡化或者與現代字形有所不同。
1.今天我在博物館看到了一本珍貴的《蠟書》,書中記載了古代的曆史和文化。
2.這本《蠟書》上的文字雖然有些模糊,但我還是能夠讀懂其中的意義。
3.傳統的《蠟書》保存了許多古代文化遺産,值得我們去研究和保護。
1.蠟闆書
2.蠟塊書
3.蠟刻
4.蠟制品
封泥、封泉、封石
*********、電子文檔、數字化文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