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空名告身。《古今小說·葛令公生遣弄珠兒》:“ 令公 捧出告身一道,請 申徒泰 為參謀之職。原來那時做鎮使的,都請得有空頭告身,但是軍中合用官員,隨他填寫取用,然後奏聞朝廷,無有不依。” 明 張鳳翼 《紅拂記·奉征高麗》:“這空頭告身,許你選用人才,竟拜官職,然後奏聞。”參見“ 空名告身 ”。
“空頭告身”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官職委任憑證,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空頭告身(拼音:kōng tóu gào shēn)即“空名告身”,指預先蓋印但未填寫具體姓名、官職的空白委任狀。持有者可根據需要自行填寫内容,再向朝廷報備。
靈活任免
唐代至明代,地方将領或高官(如鎮使)常持有空頭告身,以便戰時或緊急情況下快速任命下屬。例如《古今小說》中提到,葛令公曾用空頭告身直接任命申徒泰為參謀,事後才奏報朝廷。
制度特點
這類告身省去了朝廷審批流程,提升了行政效率,但需事後補報備案,體現了古代官僚體系中的權宜之計。
總結來說,“空頭告身”是古代官員臨時任免職權的憑證,反映了官僚制度中靈活性與集權管理的結合。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空頭告身》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什麼也沒有,什麼證據也沒有。在法律領域中常常用來形容某個案件缺乏有力證據的狀況。
《空頭告身》這個詞由三個漢字組成:
《空頭告身》這個成語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小說《三國演義》中。在其中的一段情節中,諸葛亮給蜀國劉備寫了一份“空頭告身”,用來讓關羽免去刑罰。從此以後,這個成語逐漸開始流傳。
繁體字中的《空頭告身》是「空頭告身」。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空頭告身》這個成語在古代寫作「空頭告身」。
以下是《空頭告身》的使用例句:
關于《空頭告身》,還有以下相關的組詞:
近義詞:空口無憑、無中生有、無憑無據
反義詞:證據确鑿、确鑿有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