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plaint; discontent; grievance] 指抑郁不满的情绪或言语;忧愁哀怨
牢骚太甚防肠断
(1).指抑郁不满的情绪或言语。 明 陆世廉 《西台记》第四出:“忧焦!知己真难报。牢骚!英雄恨未消。”《儒林外史》第八回:“那知这两位公子,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元,入翰林,激成了一肚子牢骚不平。” 清 陈田 《明诗纪事辛籤·邝露》:“ 湛若 为人好詼谐大言,汪洋自恣,以写其牢骚不平之志。” 李劼人 《天魔舞》第九章:“然而他犹满肚皮牢骚,认为自己还走了冤枉路。” 浩然 《艳阳天》第九九章:“谁不兴发几句牢骚呢,牢骚不等于事实呀!”
(2).说不满的话。如:牢骚了半天;等他牢骚完了,也就没事啦。
(3).忧愁哀怨。《花月痕》第五回:“大抵秋菊春兰,各极其胜,究竟秋菊牢骚,不及春兰华贵。”
牢骚是汉语中表示不满情绪或抱怨言行的常用词汇,其词性为名词和动词。从词源结构看,“牢”原指圈养牲畜的围栏,引申为“固定、持久”之意;“骚”则指扰动不安的状态,二者组合后形成“因不满而反复抱怨”的核心语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定义,牢骚包含两层含义:
在《汉语大词典》中,该词进一步扩展为“对现实境遇或他人行为产生的持续性指责”,多用于口语场景,如“工作中的牢骚”“对政策发牢骚”(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从语用角度分析,牢骚具有以下特征:
近义词包括“怨言”“抱怨”,反义词为“赞许”“称道”。例如:“他一边整理文件,一边向同事发牢骚。”(例句来源:《现代汉语用例库》)
“牢骚”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来描述因不满、烦闷或忧愁而产生的情绪或言语表达。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源解析
历史演变
情绪层面
行为层面
典型语境
近义词对比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古籍出处,可查看搜索来源中的权威网页(如、2、5)。
碍手鏊战扒杆白文不实蔡襄策告层空嵖岈程隶尘冗出人下打襇弹尽粮绝捣谎鹅管玉贩夫皂隶富骆干局合夥花萼相辉昏睡简求津干急穰穰极卒君山老父枯臞冷布离被六腑离辙隆兴骡脚门户差拨纳职牛头马面欧体器使弃天下上文深稳奢尚石烛输机讼源随逮帑府讨口牙铁浮屠頽垫外私鏏鼎慰解文砌文秀无噍类矣五明囊孝堂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