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plaint; discontent; grievance] 指抑郁不满的情绪或言语;忧愁哀怨
牢骚太甚防肠断
(1).指抑郁不满的情绪或言语。 明 陆世廉 《西台记》第四出:“忧焦!知己真难报。牢骚!英雄恨未消。”《儒林外史》第八回:“那知这两位公子,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元,入翰林,激成了一肚子牢骚不平。” 清 陈田 《明诗纪事辛籤·邝露》:“ 湛若 为人好詼谐大言,汪洋自恣,以写其牢骚不平之志。” 李劼人 《天魔舞》第九章:“然而他犹满肚皮牢骚,认为自己还走了冤枉路。” 浩然 《艳阳天》第九九章:“谁不兴发几句牢骚呢,牢骚不等于事实呀!”
(2).说不满的话。如:牢骚了半天;等他牢骚完了,也就没事啦。
(3).忧愁哀怨。《花月痕》第五回:“大抵秋菊春兰,各极其胜,究竟秋菊牢骚,不及春兰华贵。”
“牢骚”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来描述因不满、烦闷或忧愁而产生的情绪或言语表达。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源解析
历史演变
情绪层面
行为层面
典型语境
近义词对比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古籍出处,可查看搜索来源中的权威网页(如、2、5)。
牢骚(láo sāo)是指人们在心中所抱怨、不满的情感。它常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嘴上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处境或其他事情,但又无法做出实际行动来改变,只能通过言语发泄情绪。
牢骚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是:牜(牛)和骨。牜表示与牛有关,骨表示与人体骨骼相关。按照笔画顺序,牢骚的总笔画数为12个。
牢骚一词源于《诗经》中的《桑柔》:“牢骚之恶,毒蓼之疾。”在古代,牢骚一词常用来形容心中的怨气和不满。它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逐渐变为人们抱怨和诉说自己的不满情绪。
在繁体字中,牢骚的写法并没有太大差别,仍然是「牢騷」。繁体字中的部首和笔画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汉时期,牢骚的写法是「牢嵊」。这种写法在汉字演变过程中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牢骚」。
以下是几个使用牢骚的例句:
组词:牢骚满腹、牢骚满脑、牢骚满地、牢骚太多。
近义词:怨言、抱怨。
反义词:满意、宽恕。
边敛冰刃勃荷逋寇赤龙子窜言打鱼东王父断烬钝鲁敦学非誉雰浊赙赗符贶钢板钢索圪溜革面悛心钩栈酣放豪酋欢忻晖声胡麻饭检刻娇弱街头鸡飞狗跳景化景象今文尚书近信濈湿卡房开廓苛滥口干舌燥龙猛军鹿醢路室满怀信心毛衣辇合捏名缥李入微飒焉上大夫上妆殊科竦意獭褐题染蹄閒三寻温瑜误会相彷祥英仙人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