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阻深。阻隔至甚。《後漢書·郭太傳論》:“ 莊周 有言:‘人情險於山川’,以其動靜可識,而沉阻難徵。” 李賢 注:“沉,深也。”
“沈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沈阻”讀作shěn zǔ,意為“深重的阻隔” 或“嚴重的障礙”。其中“沈”通“沉”,表示“深”或“厚重”;“阻”指阻礙、阻隔,合起來強調障礙的深刻性。
古典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郭太傳論》:“莊周有言:‘人情險於山川’,以其動靜可識,而沉阻難徵。” 李賢注:“沉,深也。”。此處用“沉阻”形容人心複雜難測,如同深險的山川。
結構與用法分析
近義詞與相關成語
近義詞包括“阻深”“險阻”,相關成語如“艱難險阻”“關山阻隔”。現代使用中,“沈阻”已較為罕見,多見于古籍或文學性較強的文本。
現代適用性
當代語境下,該詞多作為書面語或學術讨論中的古語引用,日常交流中更常用“深重阻礙”“嚴重障礙”等替代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典用例或詞語演變,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沈阻》是由部首氵和阜組成的。其中,氵是水的象形部首,阜是與“土”有關的部首,表示土堆的形狀。
《沈阻》共有12筆,其中氵有3筆,阜有9筆。
《沈阻》作為一個詞語,是指水流阻塞、停滞、不流動的意思。也有表示沉重、厚重的義項。
《沈阻》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源于中國古代。在繁體字中,拼寫為「沈阻」,字形形态略有不同,但意義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沈」的寫法為「沈」,字形上類似現代的「沉」,但是“水”的字旁(氵)在下方,表示水沉澱。而「阻」的寫法為「阻」,字形較為簡化,也沒有現代字形中所包含的「矢」。
1. 河道被冰塊堵塞,水流被沈阻。
2. 病情沈阻,需要積極治療。
1. 沈滞(形容水流停滞不動)。
2. 沈重(形容物品重量大)。
3. 阻塞(表示堵塞、阻礙)。
4. 阻礙(表示阻止、妨礙)。
近義詞:停滞、滞留。
反義詞:流動、順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