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斧斨的意思、斧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斧斨的解釋

泛指各種斧子。《詩·豳風·七月》:“取彼斧斨,以伐遠揚。” 毛 傳:“斨,方銎也。” 唐 白居易 《為宰相賀殺賊表》:“斧斨欲加而先折,鍼石未攻而自潰。” 金 元好問 《續夷堅志·高白松》:“不怕雪霜侵玉瘦,卻愁雷雨化龍驤。異材詎肯資梁棟,靈夢還能避斧斨。” 明 何景明 《皇告》詩之二:“既加斧斨,屢罹兇年。”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斧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斧斨(fǔ qiāng)泛指各種斧子,特指古代用于砍伐的工具。其中:

二、文獻引用與用法

  1. 《詩經·豳風·七月》提到:“取彼斧斨,以伐遠揚”,描述用斧斨修剪桑樹枝條的場景,體現其作為農具的實用功能。
  2. 成語“破斧缺斨”出自《尚書·周書》,原指戰争中兵器破損,後引申為付出重大代價。例如清代方苞在《周公論》中引用:“衮衣繡裳,駐大師于徐兖之間,俾東夏無搖心。”

三、延伸含義

在古代文學中,“斧斨”有時被賦予象征意義:

四、相關詞彙

需注意與“斧锧(fǔ zhì)”區分,後者指古代刑具(如鍘刀),與“斧斨”無直接關聯。

“斧斨”本義為兩類斧子,後泛稱斧類工具,既有實際勞動用途,也在文學中承載曆史與文化意象。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斧斨》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斧斨是指用斧頭劈砍的動作或積極進攻的表現。它常常被用來形容力量強大和無可阻擋的行動。這個詞也可以比喻為直接而有力的言辭或行為方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斧斨》這個詞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力(力量的象征)和斉(斧頭的象形字)。它總共有9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斧斨》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它最早出現在《公羊傳》一書中,用來表示剿滅德行惡勢力的執法行動。簡體字中的《斧斨》在繁體字中保持了相同的形狀和意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斧斨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西漢張芝的《說文解字》中,斧斨的最早寫法是斶斫。這個版本使用了更加複雜的連寫形式。 例句: 他一斧斨下,木頭立即被劈成兩半。 他的批評言辭如同斧斨一般直接,讓人無法回避。 組詞: 斧斨可以與其他詞進行組合,形成新的詞組,如:斧斨聲(劈砍時發出的聲音)和斧斨狀(形容行動有力而直接)。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砍劈、砍砍、劈劈和劈砍等。這些詞都可以用來描述類似的行動或言辭。 反義詞: 反義詞包括和平、和解、妥協和屈服等。這些詞表示相反的意思,與斧斨形成鮮明對比。 希望這些信息可以幫到您!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