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青精石飯的意思、青精石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青精石飯的解釋

相傳道家辟谷時所食之藥丸,用青石脂、青粱米制之。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稽神樞四》:“ 霍山 中有學道者 鄧伯原 王玄甫 ,受服青精石飯吞日丹景之法。” 宋 林洪 《山家清供》卷上:“仙方又有青精石飯。世未知‘石’為何也。按《本草》:用青石脂三斤,青粱米一鬥,水浸三日,搗為丸,如李大,白湯送服一、二丸,可不饑。二法(指青精飯和青精石飯)皆有據。第以山居供客,則當用前法;如欲 子房 辟穀,當用後法。”參閱 晉 葛洪 《神仙傳·王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青精石飯,實為“青精飯”的别稱或訛傳,是中國古代道教文化與飲食傳統中的一個特色名詞,特指用南燭葉汁浸染米粒蒸制而成的黑色飯食,具有宗教養生與隱逸文化的雙重内涵。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解其義:


一、詞義解析

  1. 本義

    指用南燭葉(又稱“烏飯樹”)汁液浸泡糯米或粳米,蒸熟後呈深青黑色的飯食。其色如墨,故名“青精”(青黑色),“石”字或為衍文,或與道家“石髓”“石飯”概念混淆所緻,但典籍中主流記載均為“青精飯”。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釋“青精飯”為“道家制作的飯食,用南燭葉浸米蒸煮而成”。

  2. 文化引申義

    • 道教養生符號:道家認為南燭葉有“益精氣、強筋骨”之效,食之可延年,故稱“仙家服食”。

      來源:《本草綱目·谷部》載“此飯乃仙家服食之法,今釋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

    • 隱逸精神象征:文人借“青精飯”寄托超脫塵俗之志,如杜甫詩“豈無青精飯,使我顔色好”,将之視為山居清貧生活的标志。

二、源流考據

  1. 起源道教典籍

    最早見于陶弘景《登真隱訣》,記載以“南燭草木煮汁浸米”之法,為道家辟谷修行輔助食方。

  2. 唐宋文人化

    經杜甫、陸龜蒙等詩人吟詠,從宗教食俗轉化為隱逸文化意象,成為“山家清供”代表。

    來源:杜甫《贈李白》“苦乏大藥資,山林迹如掃。豈無青精飯,使我顔色好。”


三、制作與傳承

  1. 古法工藝

    唐代《雲笈七籤》詳載制法:“采南燭葉,搗碎漬汁浸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緊小,黑如瑿珠。”

  2. 民俗演變

    後世演變為“烏米飯”,于寒食節、佛誕日食用,今江浙、客家等地仍保留此習俗。

    來源:《中國民俗大系·飲食卷》(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載“烏米飯即古青精飯之遺制”。


四、權威文獻佐證

  1. 辭書定義

    《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修訂版):“青精飯,道家齋食,用南燭葉汁浸米蒸飯,色青黑。”

  2. 文化史定位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指出,青精飯在唐詩中“既是物質清供,更是精神隱遁的符號”。


結語

“青精石飯”實為“青精飯”的文化變體,其核心承載道家養生理念與文人隱逸情懷,是中華飲食文化與宗教哲學交融的獨特載體。今雖罕用此名,然其物質形态(烏米飯)與文化意蘊仍存于民俗傳統中。

網絡擴展解釋

“青精石飯”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背景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發音與基本含義

2.曆史背景與用途

3.相關文獻記載

4.與其他概念的區分

5.注意事項

總結來看,“青精石飯”是道教文化中的特殊飲食符號,反映了古人對辟谷修行的追求,但也因成分問題具有風險性。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山家清供》《真诰》等古籍或高權威性網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愛物兒闇沕白首窮經半自動保價變號播菜鱍剌不給菜豆長番臭氧層出葆踧眉耳軸富繁感達肱髀鬼風疙瘩含聽耗土紅白賞恤換鬥移星黃心樹彙率假山嘉飨吉旦揭不開鍋竭蹶寄托咎讁九州客奉連擊連埒林語堂腦電圖塸埞霈潤破紗帽钤攝凄浰清脆曲蟺韶英牲璧升假設賞視界市例錢順則傝茸田佃提命通航文房霧眇銜啼小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