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憑借刑法。《韓詩外傳》卷三:“ 賜 聞之,託法而治謂之暴,不戒緻期謂之虐,不教而誅謂之賊。”
(2).指烘托映襯的藝術手法。 明 王思任 《<徐文長先生佚稿>序》:“讀其詩,點法、倒法、託法、藏法,漉趣織神,每在人意中攘脆争可,巧迸口頭,必不能出者,而 文長 一語呵下,題事了然。”
“讬法”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uō fǎ,主要有以下兩種釋義:
憑借刑法
出自《韓詩外傳》卷三:“賜聞之,託法而治謂之暴,不戒緻期謂之虐,不教而誅謂之賊。”
此處的“讬法”強調通過刑法手段治理,但《韓詩外傳》認為這種做法屬于“暴政”,需與教化結合才能合理治國。
烘托映襯的藝術手法
明代王思任在《徐文長先生佚稿序》中提到,讬法是一種文學創作技巧,通過間接渲染、對比襯托來增強表達效果,例如“點法、倒法、託法、藏法”等,使内容更生動含蓄。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兩種釋義分别對應法律治理和藝術創作領域。
讬法(tuō fǎ)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請求、祈求或尋求法律解決辦法。
讬字的部首是言,讬字的筆畫數為6劃。
讬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它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的部分表示口,下面的部分表示手,表示人要用口來請示,用手來表達意思。
在繁體字中,讬的寫法為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讬字的變體有一些不同。在小篆字時期,讬的寫法為⿱言又。而在隸書時期,讬的寫法為行書的的樣子。
他讬法于法律專家,希望能夠解決這個法律問題。
請讬、讬求、讬告、讬法之詞均派生于讬。
請求、懇求、祈求、尋求。
放棄、拒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