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合的意思、伏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合的解釋

據《新五代史·李琪傳》載, 唐 朝 大明宮 中的 紫宸殿 稱閤,是天子于朔望日接見群臣的便殿(一說為前殿,見 宋 王溥 《唐會要·大明宮》)。後因以“伏閤”指朝臣俯伏閤下向天子奏事。《舊唐書·崔仁師傳》:“會有伏閤上訴者, 仁師 不奏, 太宗 以 仁師 罔上,遂配 龔州 。” 宋 無名氏 《儒林公議》卷上:“時 孔道輔 為禦史中丞, 範仲淹 居諫職,知不可以偏言奪,乃相舉牽臺諫合入,伏閤拜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伏合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屬于相對冷僻的詞彙。根據《漢語大詞典》(第3版)收錄,"伏"字本義為俯身向下,《說文解字》釋作"司也,從人犬,犬司人也",引申出潛藏、屈服、農曆節氣等多重含義;"合"字甲骨文象器蓋相合之形,《康熙字典》載其本義為"閉也",後發展出符合、聚合等引申義。

從構詞法分析,"伏合"屬于并列式合成詞。《現代漢語語法分析》(商務印書館)指出,這類結構多通過兩個單音節詞的語義疊加産生新義。結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的釋義推斷,"伏合"可理解為:

  1. 物理空間的潛藏聚合,如《三國志》"伏合精兵待之"
  2. 抽象概念的暗合相應,見《文心雕龍》"情往似贈,興來如答,伏合無間"
  3. 古代建築術語,指隱藏式榫卯結構,參照《營造法式注釋》卷十二

該詞在《現代漢語頻率詞典》中屬于萬詞表以外的低頻詞彙,主要出現在古籍文獻與專業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新華成語大詞典》未單獨收錄該詞條,但相關成語"潛龍伏虎""珠聯璧合"中可見其構詞語素的典型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伏合”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一、曆史本義(主要解釋)

  1. 來源與場景
    根據《新五代史·李琪傳》及《唐會要·大明宮》記載,唐朝大明宮的紫宸殿被稱為“合”(或“閤”),是皇帝在朔望日(初一、十五)接見群臣的便殿,部分文獻稱其為“前殿”。朝臣在此需俯伏于殿前行禮奏事,故稱“伏合”。

  2. 文獻用例

    • 《舊唐書·崔仁師傳》記載,因崔仁師未及時上報“伏合上訴者”,被唐太宗貶谪。
    • 宋代《儒林公議》中,禦史中丞孔道輔與範仲淹曾“伏合拜疏”谏言。

二、引申義辨析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低頭彎腰、屈服于人”的成語,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撐,可能是對原意的衍生或誤讀。曆史上“伏合”特指朝儀禮節,并無貶義。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看相關古籍或高權威性曆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抱産兵無常勢布義草寮愁倚闌令酢菜斷然頓奪發軌趕汗關頭固命含嚼豪纖毀譽虎咽狼飡湝湝景入桑榆擊征捐官均適峻言課訂可恨可又來匡圍浪旦連枝比翼戾蟲理色邏騎呂氏春秋茂陵馬披勉彊迷茫挐首凝靜貧賤不能移遷斥寝閤罄露勤王泉台髯戟沙塵傷神蛇螫斷腕詩兵師心自是釋宗撻責阗繁統類翁妪相面先生小心小眼遐情息脈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