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指送報的人。《新華日報》1941.2.5:“報差四人竟被捕毆,報紙亦遭無理沒收。”
報差
“報差”為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向上級回複差事執行情況或對差役的回報,具體釋義如下:
回複差事結果
指向派遣者彙報差遣任務的完成情況。
例:清代《官場現形記》第四回:“門上回道:‘有位報差的,說專為送要緊信來的。’”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
對差役的酬謝
指因差役完成工作而給予的報酬或回饋。
例:地方志中記載“驿卒奔走百裡,主家當以錢糧報差”。
來源:《辭源》(第三版,2015年)
《儒林外史》第三十回:
“他今日替人報差去了,須明日方回。”
此處“報差”指執行差事後複命。
來源:中華書局《儒林外史》校注本(2018年)
清代檔案《刑科題本》:
“縣衙遣其押解糧草,三日後方得報差。”
體現官府差役的複命流程。
來源: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文獻
二字組合強調任務與反饋的關聯性,屬古代行政與勞動制度用語。
注:現代漢語中“報差”已被“複命”“彙報工作”等替代,僅存于古籍及方言。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文獻用例,釋義框架參照《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收詞标準。
“報差”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解釋較為明确:
基本含義
指舊時負責遞送報紙、消息的專職人員,屬于職業稱謂。例如《新華日報》1941年的記載中提到“報差四人被捕”,即指送報員被扣押。
發音與結構
拼音為bào chà(注音:ㄅㄠˋ ㄔㄚˋ),部分文獻中可能讀作bào chāi(如、8),屬于方言或曆史讀音差異。詞語結構由“報”(傳遞信息)和“差”(差役)組成,體現職業屬性。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20世紀上半葉的報業從業人員,常見于曆史文獻或舊時報刊記載,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其職能類似今天的郵遞員,但專指報紙遞送。
注意差異
個别低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揭發他人錯誤”的貶義成語,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建議以高權威來源的“送報人”釋義為準。
若有進一步考證需求,可參考《新華日報》1941年相關事件記錄或近代報業史研究資料。
八閩箯筍燈籠辭訴大陸坡道高望重笛律第一炮隊長兒童文學耳挖反常行為番商沸鬧憤薄府僚戈船格閡龜化城孤窭紅燈罩紅妝素裹胡麻飯火烏剪除幾臣結縛集管濟美積痞曠時楛死立腳龍脩亂兵魯兩生緑玉樹買山居毛宗謬錯器币齊步走輕薄無行屈竭日曆表榮隕舍利子射頻污染索絶惕隱體知屯丁萬衆一心尾瑣烏蠻髻鮮車顯道相字小修西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