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藥;調和。 宋 蘇轼 《病中大雪答虢令趙薦》詩:“經旬卧齋閤,終日親劑和。”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十二》:“氣質之性,其猶藥性乎!各有所宜,即各有所偏;非煅製不能入品,非劑和衆味,君臣佐使互相生克,不能調其過不及。”
“劑和”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詳細解釋:
指藥物或藥方的配方合理,各成分相互作用産生良好療效。該詞最初用于中醫藥領域,強調藥材的調和與配伍科學性。後引申為事物組合合理,達到最佳效果,例如團隊協作、方案設計等場景。
調藥與調和
在藥學中,“劑和”指通過合理調配藥材比例和性質,使不同成分相輔相成。例如宋代蘇轼在《病中大雪答虢令趙薦》中寫道:“終日親劑和”,描述親自參與藥方調過程。清代魏源也以藥性類比人性,強調“劑和衆味”才能平衡過與不足。
現代引申義
可指代系統性的協調與優化,如提到的“混凝劑和工藝條件”的配合,或團隊中不同角色的協作。這種用法強調通過科學組合實現效率或效果最大化。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如蘇轼詩詞),可參考和7的曆史引用。
劑和(jì h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拆分為劑(jì)和和(hé)兩個部分。劑的部首為刀,筆畫數為9;和的部首為禾,筆畫數為4。
該詞語來源于古代漢字,拼音讀音為jì hé。劑指的是醫學上的藥劑,其中包括藥物的成分和使用方法。和在這裡是副詞,表示藥劑的混合、調和。
劑和在繁體字中寫作劑和,字形上與簡體字相似,隻是形狀稍有差異。繁體字常見于台灣、香港等地的漢字書寫和文化傳統中。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劑的古代字形為躉,代表了醫學中用來割破皮肉的刀具;和的古代字形為咊,代表了稻穗成熟豐收的象征。
以下是劑和的例句:
一些與劑和相關的詞語有:劑型、藥劑師、調和。
近義詞有:醫藥配方、藥物合劑。
反義詞有:分割、拆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