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喪失民心。《穀梁傳·僖公十五年》:“ 韓 之戰, 晉侯 失民矣,以其民未敗而君獲也。” 銀雀山 漢 墓竹簡《孫膑兵法·兵失》:“兵失民,不知過者也。”
“失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統治者或當權者因治理不當、政策失誤或違背道義而失去民衆的擁護和支持。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和經典文獻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漢語大詞典》釋義
“失民”指喪失民心,即統治者因行為不當導緻民衆離心離德。例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中的“失道”即隱含“失民”之意 。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ISBN 9787543207352),第7卷第108頁。
《漢語大辭典》補充
強調“失民”是政權衰敗的标志,常與“暴政”“苛斂”等行為關聯,如《資治通鑒》中“桀纣失民而亡”的史鑒 。
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182頁。
二字組合後,“失民”即“失去民衆根基”,強調統治合法性的崩塌。
《孟子·離婁上》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反向推導,“失民”即失民心,進而失天下 。
《資治通鑒·唐紀》
評隋炀帝“徭役無時,幹戈不戢,民不堪命,遂緻失民”,直接關聯暴政與民心背離 。
在當代語境中,“失民”可引申為任何組織或領導者因忽視群衆利益而喪失支持,如:
權威參考來源:
以上釋義綜合古典文獻、權威辭書及現代理論,完整闡釋“失民”的曆史脈絡與當代意義。
“失民”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失去民衆的支持或信任,多用于描述統治者、政府或領導者因行為不當而喪失民心。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谷梁傳》《孫膑兵法》等古籍,或現代政治評論類文章( )。
八節邊鎮畢協補複暢春園潮勇稱體載衣陳規此事體大大羅當盧電爐饾饤芳菲反三角函數馮賴奉率革俗工讀教育公清關鬲故第顧管黑溲溲晃耀慧目架牟解鈴還需系鈴人劫殺緊巴津關撅嘴開駛郎伉廖亮流行語徾徾悶悶不樂閩僥能耐平沙匹士遣散前銜巧任青坊秦冤氣穴痊瘳取怨曲衷人候商酌聖品事有必至,理有固然通氣孔外名侮法無衍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