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祀的意思、通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祀的解釋

共同祭祀。 宋 蘇轼 《宰我不叛》:“予嘗病 太史公 言 宰我 與 田常 作亂夷其族,使吾先師之門乃有叛臣焉。天下通祀者容叛臣其間,豈非千載不蠲之惑也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通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共同祭祀”,指多個群體或地區共同參與的祭祀活動。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通祀由“通”(共同/普遍)和“祀”(祭祀)組成,意為共同祭祀,通常指不同地區或群體對同一神靈、祖先或重要人物進行的聯合祭典。例如,宋代蘇轼在《宰我不叛》中提到:“天下通祀者容叛臣其間”,強調全國性祭祀的包容性。

  2. 文獻用例

    • 蘇轼《宰我不叛》指出通祀的廣泛性:“天下通祀者容叛臣其間”(全國性祭祀活動中允許存在争議人物)。
    • 宋代王十朋在詩作中提及:“天下通祀惟社稷,次則曰雨曰雷風”,說明社稷(國家象征)是最普遍的祭祀對象,其次是自然神祇。
  3. 延伸背景
    通祀在古代中國多指官方或民間統一規範的祭祀儀式,如帝王對天地、社稷、先農的祭祀,具有凝聚文化認同的作用。其性質可能因時代和地域有所差異,但核心始終圍繞“共同參與”展開。

該詞強調祭祀活動的公共性與普遍性,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對國家或群體儀典的描述。若需更深入考據,可參考《周禮》《左傳》等典籍中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通祀(tōng sì)是一個形容詞,意為思想、信仰相通,彼此相祭。 該詞的拆分部首是“讠”和“示”,其中“讠”是說話的意義符號,表示言辭;“示”是祭祀的意義符號,表示宗教儀式。該詞的拆分筆畫依次為7畫和5畫。 《通祀》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動,用以形容兩個宗教信仰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雙方之間進行的祭祀儀式。它是一種特殊的宗教交流形式,通過祭祀來表達思想信仰的相通之處。 在繁體字中,“通祀”用“通祀”兩個字形書寫,沒有改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通祀”沒有特定的古代變體字。它的字形在演變中一直保持穩定,沒有改變。 以下是一些關于“通祀”的例句: 1. 兩個宗教的信徒進行了一次通祀儀式,表達了彼此間的共同之處。 2. 他們信仰不同的宗教,卻能夠通祀,這真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3. 通祀不僅體現了相互尊重,更加深了彼此間的友誼。 以下是一些與“通祀”相關的詞語: 組詞:宗教、信仰、祭祀、交流、共同 近義詞:相祭、相通、緻祭 反義詞:不通祀、沖突、不和諧 希望以上内容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