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一種公服。因其于袍下施橫襴為裳,故稱。其制始于 北周 。《元史·禮樂志五》:“次一人,冠唐帽,緑襴袍,角帶,舞蹈而進。”《水浒傳》第八四回:“班部叢中轉出一官員,乃是 歐陽侍郎 ,襴袍拂地,象簡當胸。”參閱 周錫保 《中國古代服飾史》第六章第二節。
“襕袍”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公服,其名稱來源于袍服下擺處添加的橫襕(即裝飾性布條),用以模仿傳統下裳的形制。以下是綜合解釋:
定義與起源
襕袍始于北周時期,是官員的正式服飾。其特點在于将上衣與下裳的形制結合,通過在袍服底部縫制橫向襕邊,既保留深衣的莊重,又簡化穿着方式。
結構與象征
曆史演變
北周後,襕袍在隋唐時期進一步發展,成為官員常服之一。宋代延續此制,但逐漸被其他袍服替代。
由于權威資料有限,以上信息主要基于網絡釋義整理。若需深入研究,建議查閱《舊唐書·輿服志》《新唐書·車服志》等古籍或專業服飾史文獻。
《襕袍》是指一種古代的漢族傳統服飾,也稱為“褴褛袍”。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表達了古代漢族人民對于穿着古樸而樸素的價值觀念。
《襕袍》這個詞的部首分别是“衤”和“⺛”。它的總筆畫數為20。
《襕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常棣》中:“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襕衣矣。”這是一首描寫古代人民喜慶團聚的詩歌,其中提到了襕袍。
《襕袍》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為「身袍」。
古代對于《襕袍》的字形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字的意思是相同的。
他穿着一件華麗的襕袍,給人一種端莊威嚴的感覺。
- 雲襕:指雲紋的襕袍。
- 純襕:指用純冰制成的襕袍。
- 褴褛:指衣着破舊、不整潔。
- 衲衣:指僧人穿的粗布服裝。
- 華服:指華麗、富麗堂皇的服飾。
- 錦衣玉服:指官員或富豪穿的華麗服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