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豐熟。《漢書·王莽傳中》:“歲豐穰則充其禮,有災害則有所損。” 唐 韓愈 《為宰相賀雪表》:“春雲始繁,時雪遂降,實豐穰之嘉瑞,銷癘疫於新年。” 清 徐昂發 《下田雨歎》詩:“水淫不能災,歉歲成豐穰。” ********* 《青春》:“而神州之域,還其豐穰,復其膏腴矣。”
(2).猶豐滿;肥沃。 明 陶宗儀 《辍耕錄·淳化閣帖》:“近人多不識閣帖,某家寶藏本,皆非真,真者字極豐穰,有神采。” 明 湯顯祖 《南柯記·禦餞》:“ 南柯 ,國之大郡,土地豐穰,民物豪盛,非惠政不能治之。”
“豐穣”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讀音為fēng ráng(部分資料顯示“fēng yòu”可能存在誤注),本義指農作物豐收,強調谷物等農産品的産量豐富。例如《漢書·王莽傳中》提到“歲豐穰則充其禮”,即用豐收之年充實禮儀制度。
“穣”與“穰”為異體字,古漢語中常互通。現代規範寫作中,“穰”更常見,但“豐穣”作為固定詞彙仍被沿用。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用例或方言差異分析,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豐穣》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豐富多産、豐收。它可以用來描述農作物的豐盛、物産充足等。
《豐穣》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一」和「禾」。它的總筆畫數為19畫。
《豐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在古代,人們将豐收的農作物視為禾稼神聖的象征,因此使用「禾」來表示莊稼、農田,在「禾」的旁邊加上「一」代表多産豐盛。
《豐穣》的繁體字是「豐穰」。
在古代,漢字「豐」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上部分多為「王」或「亡」,表示豐盛、旺盛的意思。而「穣」則是以「禾」為部首,上面加上「光」,表示成熟、豐收。
1. 農民豐收了,今年的糧食非常豐穣。
2. 這個果園的果實飽滿,果穗豐穣。
豐盛、豐收、豐滿、豐饒
多産、豐富、充裕
貧瘠、匮乏、枯竭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