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十八。 漢 揚雄 《太玄·圖》:“玄有六九之數,策用三六,儀用二九,玄其十有八用乎?” 範望 注:“不正言十八而言二九者,玄之辭也。” 南朝 梁 沉約 《内典序》:“巨相四八,照曜於大千;尊法二九,包籠乎無外。”按:小乘之宗,計有二九十八部之分派。《初刻拍案驚奇》卷十:“那 韓子文 雖是滿腹文章,卻當不過家道消乏,在人家處館,勉強糊口,所以年過二九,尚未有親。”
(2).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 唐 令狐楚 《九日言懷》詩:“二九即重陽,天清野菊黃。”
(3).指冬至進九後的第二個九天。即冬至日起的第十天至第十八天。民諺:“一九、二九不出手。”
“二九”在漢語詞典中是一個特定術語,主要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數九”習俗的一部分。它源于農曆節氣,具體指冬至後的第二個九天周期(即冬至後第10天到第18天)。這一概念常用于描述冬季的嚴寒階段,并在民間習俗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時間範圍
“二九”是“數九”習俗中的第二個九天單位。“數九”從冬至日開始,每九天為一個“九”,依次為一九、二九、三九等。二九的準确時間為冬至後第10天至第18天(以冬至為第一天計算)。例如,如果冬至在12月22日,二九則從12月31日持續到次年1月8日。這一期間,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深冬,氣溫顯著下降,常被視為一年中最冷的時段之一。
文化意義與習俗
在傳統文化中,二九象征着寒冷和考驗。民間有“一九二九不出手”的諺語,形容天氣嚴寒到人們不願伸手外出。二九期間,習俗包括注重保暖、儲備食物,以及為春節做準備(如掃塵或腌制年貨)。這一術語不僅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節律的觀察,還承載了農耕社會的生存智慧,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
擴展含義
有時,“二九”在口語中可能指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即春節前夕),但這并非詞典标準定義,而是語境引申。在正式漢語詞典中,二九的核心含義始終圍繞“數九”習俗,強調其作為時間标記和氣候象征的功能。
參考來源:漢典(zdic.net)和《現代漢語詞典》。
“二九”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數字“十八”的别稱
在古漢語中,“二九”常代指數字18,常見于文學或數學表述。例如:
冬至後的第二個九天(節氣概念)
作為“數九”習俗的一部分,指冬至後第10至18天,屬于冬季寒冷階段。民諺如“一九二九不出手”,描述此時氣溫低至手難外露。敦煌文獻記載此時“單衣覺寒,群鳥夜投高宿”,體現氣候特征。
年齡代稱
古代文學中偶用“二九”指代18歲,如《初刻拍案驚奇》中“年過二九”即超過18歲。
其他說明:個别文獻提到“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的釋義(如),但此用法較少見,可能與“九九”混淆,需謹慎考據。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等來源。
八磚不啻不存芥蒂不值一哂餐餌長育沖泥打攔倒找大鹽湖東軒伫都授鵝管惡燋光訓氦氖激光器寒商涸沍和平鴿渙泮胡簋回隱毀訿溷濁僭君奸謀積翠解頤汲汲遑遑禁押九宮格九廻刻手颏頤款表牢戶獵沙離鴻犂然率衆蔓詞蔫食牛牛牛飼樸硝青霞意邛邛距虛妻娶囷囷去梯三清客燥子勝負兵家之常施振受诨承科戍兵說到家孫叔屠保無風揚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