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币名。 漢武帝 元狩 五年始鑄,重五铢,上篆“五銖”二字。自 漢 曆 魏 、 晉 、 六朝 至 隋 皆續有鑄造,惟形制大小不一。 唐 武德 四年廢。《史記·平準書》:“有司言三銖錢輕,易姦詐,乃更請諸郡國鑄五銖錢,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鎔焉。”《晉書·食貨志》:“於是復鑄五銖錢,天下以為便。” 唐 梁铉 《天門街西觀榮王聘妃》詩:“燈攢九華扇,帳撒五銖錢。”
五铢錢是中國古代流通時間最長的銅質貨币,其名稱源于币面标注的重量單位“五铢”(1铢約為0.65克,五铢約3.25克)。以下是詳細解釋:
五铢錢始鑄于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廢止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流通時間長達739年,跨越10多個朝代。其形制為圓形方孔,正面鑄有篆書“五铢”二字,材質以青銅為主,具有标準化的重量和尺寸(直徑約2.3-2.5厘米,重量約3.5克)。
西漢時期
漢武帝為整頓貨币混亂,廢除半兩錢,推行五铢錢,實現中央對鑄币權的集中。此階段五铢錢鑄造精良,重量統一,成為漢代經濟穩定的基礎。
東漢至隋朝
各朝代沿用五铢錢體系,但逐漸出現私鑄、剪邊(邊緣被剪削)等現象,導緻錢币減重和成色下降。例如東漢末年董卓曾鑄造劣質小錢,引發通貨膨脹。
唐朝廢止
唐高祖推行“開元通寶”,五铢錢正式退出流通,但偏遠地區仍沿用至清末。
貨币史意義
五铢錢是中國首個長期統一的貨币制度,奠定了圓形方孔的形制傳統,影響後世錢币設計。
經濟作用
其标準化鑄造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增強了中央集權。據《漢書》記載,五铢錢“輕重適中,民便之”。
文化象征
五铢錢因流通時間長、存世量大,成為研究古代經濟、工藝的重要實物資料。唐代詩人劉禹錫曾以“業複五铢錢”比喻光複漢室()。
如需進一步了解版别辨識或考古發現,可參考權威博物館資料或錢币學專著。
《五铢錢》是一個成語,指的是古代中國的貨币單位。铢是古代鐵器的一種,代表了較小的貨币單位。所以,五铢錢就代表着五個較小的貨币單位。
《五铢錢》的拆分部首是金,意為金屬。它總共有7個筆畫,比較簡單。
《五铢錢》這個成語源于中國古代的錢币制度。在古代,人們使用銅錢來交換商品。按照重量和大小的不同,銅錢分為不同的種類。而五铢錢則是一種較小的銅錢,相當于五個铢的價值。因此,五铢錢逐漸成為代表財富的象征。
《五铢錢》這個成語的繁體字是「五銖錢」
在古代,「五铢錢」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例如,有時會将「錢」寫成「錢」,或将「铢」寫作「銖」。但這些變體和現代漢字的寫法仍然可以互通。
1. 他的辛勤工作終于賺到了五铢錢,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2. 這家公司已經破産了,以前的五铢錢也變得一文不值。
五铢、铢币、金铢、錢币、銅錢
五文錢、五個銅錢、五分錢
萬貫家財、一分不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