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铢錢的意思、五铢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铢錢的解釋

錢币名。 漢武帝 元狩 五年始鑄,重五铢,上篆“五銖”二字。自 漢 曆 魏 、 晉 、 六朝 至 隋 皆續有鑄造,惟形制大小不一。 唐 武德 四年廢。《史記·平準書》:“有司言三銖錢輕,易姦詐,乃更請諸郡國鑄五銖錢,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鎔焉。”《晉書·食貨志》:“於是復鑄五銖錢,天下以為便。” 唐 梁铉 《天門街西觀榮王聘妃》詩:“燈攢九華扇,帳撒五銖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铢錢是中國古代流通時間最長的貨币之一,其名稱源于錢币本身的重量單位。據《漢語大詞典》記載,“五铢”指代錢币重五铢(約3.25克),始鑄于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曆經漢、魏、晉、南北朝至唐初,流通達七百餘年,是中國貨币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方孔圓錢。

從形制特征看,五铢錢外圓内方,象征“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錢面鑄有篆書“五铢”二字,字體規整清晰。其鑄造技術采用銅錫合金,早期含銅量高達90%以上,後期因經濟波動出現減重、私鑄現象。例如東漢晚期“剪邊五铢”即為民間剪鑿錢緣取銅的産物,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

曆史文獻《漢書·食貨志》記載,五铢錢的推行結束了漢初“半兩錢”輕重不一的混亂局面,建立了以重量為标準的币制體系。錢币學家彭信威在《中國貨币史》中指出,五铢錢形制被後來曆代王朝沿用,直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鑄“開元通寶”,才逐漸退出流通領域。該錢币的出土範圍遍及中國各地及絲綢之路沿線,印證了古代商貿活動的繁榮。

值得注意的是,五铢錢不僅是經濟工具,更承載着文化内涵。南北朝時期出現的“永平五铢”“太和五铢”等年號錢,将帝王紀年與貨币結合,開創了後世年號錢先河。《辭海》特别強調,五铢錢在中國錢币學研究中具有标型器作用,為考古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五铢錢是中國古代流通時間最長的銅質貨币,其名稱源于币面标注的重量單位“五铢”(1铢約為0.65克,五铢約3.25克)。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五铢錢始鑄于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廢止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流通時間長達739年,跨越10多個朝代。其形制為圓形方孔,正面鑄有篆書“五铢”二字,材質以青銅為主,具有标準化的重量和尺寸(直徑約2.3-2.5厘米,重量約3.5克)。

二、曆史演變

  1. 西漢時期
    漢武帝為整頓貨币混亂,廢除半兩錢,推行五铢錢,實現中央對鑄币權的集中。此階段五铢錢鑄造精良,重量統一,成為漢代經濟穩定的基礎。

  2. 東漢至隋朝
    各朝代沿用五铢錢體系,但逐漸出現私鑄、剪邊(邊緣被剪削)等現象,導緻錢币減重和成色下降。例如東漢末年董卓曾鑄造劣質小錢,引發通貨膨脹。

  3. 唐朝廢止
    唐高祖推行“開元通寶”,五铢錢正式退出流通,但偏遠地區仍沿用至清末。

三、曆史地位

  1. 貨币史意義
    五铢錢是中國首個長期統一的貨币制度,奠定了圓形方孔的形制傳統,影響後世錢币設計。

  2. 經濟作用
    其标準化鑄造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增強了中央集權。據《漢書》記載,五铢錢“輕重適中,民便之”。

  3. 文化象征
    五铢錢因流通時間長、存世量大,成為研究古代經濟、工藝的重要實物資料。唐代詩人劉禹錫曾以“業複五铢錢”比喻光複漢室()。

四、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版别辨識或考古發現,可參考權威博物館資料或錢币學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案劍瞋目白戰表筆秉鈞軸鄽井饞佞镵雲誠摯澈夜侈大垂芳儲駕磁頭從天大模厮樣道州颠簸不破分彊佛化浮雕覆手根株牽連詭祠歸往故栖橫施花花面集安矶激津墊計算中心究辦即叙涼拌覺梁糲寮掾靈辄落名盟會拟經起飛穹昊全聲戎羯茸母三皈少尉聲淚省愆刷照水浮子素浪通同一氣網開文弛武玩缊畜無官相形霞舟西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