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月。 三國 魏 曹丕 《與朝歌令吳質書》:“白日既匿,繼以朗月。”《晉書·陸機陸雲傳論》:“高詞迥映,如朗月之懸光;疊意迴舒,若重巖之積秀。” 唐 李白 《襄陽歌》:“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
“朗月”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于文學語境,具體解釋如下:
“朗月”指明亮的月亮或清澈的月光,由“朗”(意為明亮、清晰)與“月”(月亮)組合而成,形容月光皎潔、夜空清朗的景象。
古代詩文
象征意義
在文學中,“朗月”常象征:
“朗月”也用于人名或品牌名,寓意光明、祥和與高潔品質。需注意,其現代使用多見于詩歌、散文或藝術創作中,日常口語較少出現。
如需更詳細出處,可參考《漢典》《晉書》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朗月是由“朗”和“月”兩個字組成的詞語。下面将從詞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方面進行介紹。
朗月意為明亮的月光,是形容月亮明亮、皎潔的意思。
朗:木字旁(朗字的部首)共五畫。
月:月字旁(月字的部首)共四畫。
朗月的來源即為“朗”和“月”之意義的疊加。朗指明亮、光明,而月指月亮。因此,朗月即為明亮的月光。
繁體字“朗月”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有時會有不同的寫法。朗月的古時漢字寫法包括“朗塵”、“朗品”等。
1. 今夜的朗月真美啊。
2. 他在朗月下與她共度了美好的夜晚。
朗月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新的詞語,如朗月清風、朗月華年等。
明月、皓月、皎潔的月光。
昏暗的月光、陰天。
普通話>【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