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侯九伯的意思、五侯九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侯九伯的解釋

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和九州之長。泛指天下諸侯。《左傳·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 周 室。” 杜預 注:“五等諸侯,九州之伯,皆得征讨其罪。”《漢書·諸侯王表序》:“ 太公 於 齊 ,亦五侯九伯之地。”《舊唐書·哀帝紀論》:“五侯九伯,無非問鼎之徒;四嶽十連,皆畜無君之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侯九伯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典故性詞語,其含義可從字面拆分與整體喻指兩個層面理解:

  1. 字面含義與構成:

    • 五侯: 指周代分封制度下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侯”爵。此處“五”非确數,而是泛指受天子分封、擁有較高爵位和封地的衆多諸侯。侯爵是僅次于公爵的高級爵位,擁有較大的封地和軍事、行政權力。
    • 九伯: “伯”在此處主要指“方伯”,即一方諸侯之長,負責統領和管理某一區域的諸侯。“九”源于“九州”的概念,指代天下四方。因此,“九伯”泛指統領各地方事務的諸侯之長或重要的地方長官。
    • 組合義: “五侯九伯”合稱,字面上即指代天子分封的、遍布天下的各級重要諸侯與地方長官,是周代分封制下統治階層的核心代表。
  2. 整體喻指與引申義:

    • 該詞最早且最著名的出處是《左傳·僖公四年》。齊桓公伐楚,管仲代其宣稱伐楚的理由之一是:“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 這裡齊桓公引用周初召康公賦予姜太公(齊國始祖)的權力:有權征讨(“征”)天下任何不守臣禮、不遵王命的諸侯(即“五侯九伯”),以輔助周王室維護統治秩序。
    • 因此,“五侯九伯”整體上引申為泛指天下所有的諸侯。它強調的是這些諸侯作為天子臣屬的身份,以及天子(或其授權的霸主)對他們擁有管轄和征讨之權。其核心含義并非具體指哪五個侯、哪九個伯,而是象征周代分封體系下的整個諸侯階層,尤其指那些位高權重、對王朝統治有重要影響的地方勢力。

“五侯九伯”是一個源自先秦典籍(尤以《左傳》為關鍵)的典故性詞語。它字面上分解指代高級爵位的諸侯(侯)和統領一方的長官(伯),合稱則泛指周天子分封的天下所有諸侯。其核心内涵在于體現周代分封制度下,諸侯作為天子臣屬的地位,以及中央(或霸主)對地方諸侯的統轄權力。該詞常出現在描述先秦政治制度、霸主權威或征伐理由的語境中。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五侯九伯”詞條有詳細釋義,明确指出其源于《左傳》,意為“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和九州之長”,後泛指天下諸侯。來源:漢語大詞典 - 權威辭書 (注:此為權威詞典官網,詞條内容需查詢其數據庫)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收錄該詞條,釋義強調其泛指“天下諸侯”,并引《左傳》例證。來源:商務印書館 - 古代漢語詞典 (注:此為出版社官網,具體詞條需查閱該詞典)
  3. 《辭源》(商務印書館):作為專門收錄古漢語語詞和典故的大型辭書,對“五侯九伯”的源流(《左傳》)和含義(泛指諸侯)有權威解釋。來源:辭源 - 權威工具書 (注:同上,需查閱該詞典)
  4.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在相關曆史制度、人物(如齊桓公、管仲)或事件(如召陵之盟)的條目中,會涉及對“五侯九伯”這一概念在當時政治語境下的解讀和應用。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 - 專業曆史工具書 (注:此為出版社相關資源入口)

網絡擴展解釋

“五侯九伯”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左傳》,用于泛指古代諸侯,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2.出處與背景


3.用法與示例


4.近義詞與關聯


“五侯九伯”不僅是一個曆史概念,更成為後世文學中象征貴族統治的典型表達,常見于史書及政論性文本。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左傳》原文及杜預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八君子班茅保泰持盈備悉便巧倉房蒼忙刍食此間德憲德運墊隘地面溫度濎濴杜絕後患訛誣風雲變幻風雲叱咤拊背高枕而卧咕囔骨直荷屋鹄鸾魂牀渾身是膽夾路将門腳底闆基裡巴斯金精玉液幾榻九宇濫好人烈火轟雷梨花月利赢禡纛賣弄風情瞞心門階撚具念慮女曹兒胼胝豈直熱念三窮山骨善文能武燒埋錢折罰時宗宿廬擿索銅雀分香塗澤祥星協韻釁發蕭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