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畢昴的意思、畢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畢昴的解釋

畢星與昴星。二星至秋季時,晨見于東方,故常以表示天将黎明。《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觀衆星之行列兮,畢昴出於東方。” 呂向 注:“畢昴晨見東方,至秋時也。” 唐 陳子昂 《山亭宴序》:“東方明而畢昴升,北閣曙而天雲淨。” 明 孫柚 《琴心記·赉金買賦》:“望天星耿耿朝稀,忽見相躔畢昴,東方曉日輝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畢昴(bì mǎo)是漢語中對二十八星宿中“畢宿”與“昴宿”的合稱,二者均屬西方白虎七宿,在古代天文、文學中具有重要象征意義。以下從詞義、文化内涵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詳解:


一、字源與星宿釋義

  1. 畢宿

    • 字形:甲骨文象形捕獵的長柄網,《說文解字》釋:“畢,田網也”,後借指星宿。
    • 天文定位:位于金牛座,由八顆星組成網狀,主雨。《史記·天官書》:“畢曰罕車,為邊兵,主弋獵。”
    • 文化象征:多關聯戰争、刑獄。如《詩經·小雅·漸漸之石》:“月離于畢,俾滂沱矣”,以畢宿位置預測降雨。
  2. 昴宿

    • 字形:從“卯”聲,《說文》注:“昴,白虎宿星”,本義為星群。
    • 天文定位:即昴星團(Pleiades),屬金牛座,肉眼可見七顆亮星,故别稱“七姊妹星”。
    • 文化象征:主胡人、喪葬。《淮南子·天文訓》:“昴畢之間為天街”,視為陰陽分界。

二、合稱“畢昴”的文化意涵

  1. 天文分野标志

    畢、昴二宿相鄰,常作為西方星區代稱。《漢書·律曆志》載:“西方昴、畢”,唐代李賀《七月》詩:“星依雲渚冷,露滴盤中圓。好花生木末,衰蕙愁空園。夜天如玉砌,池葉極青錢。僅厭舞衫薄,稍知花簟寒。曉風何拂拂,北鬥光闌幹。畢昴 耿東方”,以畢昴指代秋夜星空。

  2. 文學意象

    • 象征肅殺之氣:因屬西方白虎,對應秋季,詩詞中多渲染蕭瑟意境。如杜甫《秋日荊南述懷》:“畢昴 當冬見,氛氲迎曙分”,喻時節更疊。
    • 喻指賢才聚首:昴宿别名“髦頭”,《初學記》引《春秋佐助期》:“昴為旄頭,胡星也”,後引申為人才荟萃。蘇轼《次韻劉景文》雲:“畢昴 出東方,仰視群星稠”,暗喻英傑輩出。

三、權威典籍佐證

  1. 《爾雅·釋天》:“大梁,昴也;西陸,昴也。” 郭璞注:“昴,西方之宿,别名旄頭。”
  2. 《晉書·天文志》:“畢八星……主邊兵,主弋獵。其大星曰天高,一曰邊将。”
  3. 《詩經》毛傳:“月離于畢,将雨之候也”,印證畢宿與氣象的關聯。

現代應用與學術參考

當代研究多結合出土文獻深化認知,如清華簡《五紀》載:“畢昴 受制,司天理紀”,印證戰國時期已具系統星宿觀。可參閱《中國天文考古學》(馮時著)對早期星象的考釋,或《漢語大詞典》“畢”“昴”詞條(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畢昴”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ì mǎo,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畢昴”指二十八宿中的畢星與昴星。兩星在秋季黎明時分會同時出現在東方,因此常被用來象征天将破曉或秋季時令。

2.天文背景

3.文學象征

古代文學作品中,“畢昴”多用于渲染黎明将至或秋意蕭瑟的意境。例如:

4.字義分解

“畢昴”既是天文術語,也是文學意象,融合了古代星象觀測與詩意表達。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長門賦》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百裡之命倍畔步鬥布燮塵迹創刊號代官颠題躲猾兒多偺犢子恩蔭反旅封賜芬郁幹股瓜子玉含漿汗牛回映婚因駕淩将毋洊臻介事凈潔禁佅俊廚顧及類人猿淩汛臨鏡理平賣帳耄亂梅童妙翰靡皇木孫噗嗤青磚裙屐戎夷三谛釋跷獅子身中蟲水虎水曲瞚瞚死告活央缌麻服洮研他傷覥然天下士跳門限同喜吞象溫室枭棋犀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