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昴的意思、毕昴的详细解释
毕昴的解释
毕星与昴星。二星至秋季时,晨见于东方,故常以表示天将黎明。《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於东方。” 吕向 注:“毕昴晨见东方,至秋时也。” 唐 陈子昂 《山亭宴序》:“东方明而毕昴升,北阁曙而天云净。” 明 孙柚 《琴心记·赉金买赋》:“望天星耿耿朝稀,忽见相躔毕昴,东方晓日辉辉。”
词语分解
- 毕的解释 毕 (畢) ì 完结:礼毕。毕业。毕生。毕力。 完全:毕肖(刼 )(完全相象)。凶相毕露。毕其全力。 究竟,到底:毕竟。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古代田猎用的长柄小网,亦指用长柄网捕取禽兽:“鸳鸯于飞,
- 昴的解释 昴 ǎ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笔画数:; 部首:日;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毕昴(bì mǎo)是汉语中对二十八星宿中“毕宿”与“昴宿”的合称,二者均属西方白虎七宿,在古代天文、文学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以下从词义、文化内涵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详解:
一、字源与星宿释义
-
毕宿
- 字形:甲骨文象形捕猎的长柄网,《说文解字》释:“毕,田网也”,后借指星宿。
- 天文定位:位于金牛座,由八颗星组成网状,主雨。《史记·天官书》:“毕曰罕车,为边兵,主弋猎。”
- 文化象征:多关联战争、刑狱。如《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以毕宿位置预测降雨。
-
昴宿
- 字形:从“卯”声,《说文》注:“昴,白虎宿星”,本义为星群。
- 天文定位:即昴星团(Pleiades),属金牛座,肉眼可见七颗亮星,故别称“七姊妹星”。
- 文化象征:主胡人、丧葬。《淮南子·天文训》:“昴毕之间为天街”,视为阴阳分界。
二、合称“毕昴”的文化意涵
-
天文分野标志
毕、昴二宿相邻,常作为西方星区代称。《汉书·律历志》载:“西方昴、毕”,唐代李贺《七月》诗:“星依云渚冷,露滴盘中圆。好花生木末,衰蕙愁空园。夜天如玉砌,池叶极青钱。仅厌舞衫薄,稍知花簟寒。晓风何拂拂,北斗光阑干。毕昴 耿东方”,以毕昴指代秋夜星空。
-
文学意象
- 象征肃杀之气:因属西方白虎,对应秋季,诗词中多渲染萧瑟意境。如杜甫《秋日荆南述怀》:“毕昴 当冬见,氛氲迎曙分”,喻时节更迭。
- 喻指贤才聚首:昴宿别名“髦头”,《初学记》引《春秋佐助期》:“昴为旄头,胡星也”,后引申为人才荟萃。苏轼《次韵刘景文》云:“毕昴 出东方,仰视群星稠”,暗喻英杰辈出。
三、权威典籍佐证
- 《尔雅·释天》:“大梁,昴也;西陆,昴也。” 郭璞注:“昴,西方之宿,别名旄头。”
- 《晋书·天文志》:“毕八星……主边兵,主弋猎。其大星曰天高,一曰边将。”
- 《诗经》毛传:“月离于毕,将雨之候也”,印证毕宿与气象的关联。
现代应用与学术参考
当代研究多结合出土文献深化认知,如清华简《五纪》载:“毕昴 受制,司天理纪”,印证战国时期已具系统星宿观。可参阅《中国天文考古学》(冯时著)对早期星象的考释,或《汉语大词典》“毕”“昴”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毕昴”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ì mǎo,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含义
“毕昴”指二十八宿中的毕星与昴星。两星在秋季黎明时分会同时出现在东方,因此常被用来象征天将破晓或秋季时令。
2.天文背景
- 毕宿:属西方白虎七宿之一,古代天文学中与降雨相关,主掌边防、狩猎。
- 昴宿:同为西方白虎七宿,又称“旄头”,常与胡人、战争等意象关联。
- 两星在秋季清晨同现东方,成为古人观测季节更替的重要标志。
3.文学象征
古代文学作品中,“毕昴”多用于渲染黎明将至或秋意萧瑟的意境。例如:
- 司马相如《长门赋》:“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于东方。”
- 唐代陈子昂《山亭宴序》:“东方明而毕昴升,北阁曙而天云净。”
4.字义分解
- 毕:本义为“完结”,如“礼毕”;亦指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 昴:特指二十八宿中的昴宿,拼音为“mǎo”。
“毕昴”既是天文术语,也是文学意象,融合了古代星象观测与诗意表达。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长门赋》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蔼彩哀丐倍情阊阖门长苏赤立大大咧咧呆怔蹈矩循规点种短供端悫笃敏顿剑摇环鄂鄂蜂子纷庞更覆根前贡缎宫门费贯盈洪声昏晕江稻蕉园家声介虑击毂摩肩惊灰警勉敬畏浸礼进账缉查砍头黧面弭定怕事潜德隐行峭絶轻骑减从穷虎丘宇憩偃沙土尸昧束装就道思谟俗誉透骨酸心退役瓦解冰销晚接相翼鲜鳞骁腾斜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