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勑书的意思、勑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勑书的解释

皇帝慰谕公卿、诫约朝臣的文书。 宋 秦观 《代谢敕书奖谕表》:“今月日进奏院递到勑书一道。” 明 叶盛 《水东日记·会奏遣使迎复》:“勑书既下,则惟言报礼,不及迎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勑书的详细释义

勑书(音同“敕书”),是古代中国帝王诏令文书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下行公文,主要用于颁布重大政令、封赠官员、赏赐功勋或训诫臣属。其名称由“勑”(同“敕”)与“书”组合而成,“勑”本义为“诫命”“诏令”,引申为帝王自上而下的权威指令。

一、字义与制度特征

  1. 字源解析:

    “勑”为“敕”的异体字,《说文解字》释:“敕,诫也。从攴(pū,手持器械),束声。”段玉裁注:“凡官府告诫之文皆曰敕。”其结构体现以权威约束之意,凸显帝王对臣民的训示功能。

  2. 文书形制:

    勑书以黄纸书写,加盖皇帝玺印(如“敕命之宝”),格式严谨。据《唐六典》,唐代敕书分“发日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四类,其中“论事敕书”用于任免官员、封爵授勋,与勑书功能高度重合。

二、历史应用与功能

  1. 封赠职能:

    勑书是帝王封赠官员的主要载体,如宋代《宋史·职官志》载:“凡文武官封赠、父母妻室,皆给勑命。”明清时期发展为“诰命”“敕命”制度,五品以上授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均属勑书范畴。

  2. 行政指令:

    用于重大军事调度或政策颁布,如《旧唐书·太宗本纪》载李世民颁勑书置义仓;明代《大明会典》规定,边镇将领调兵需持“勑书”为凭。

三、与“诏书”的区别

勑书与诏书虽同为帝王文书,但存在层级差异:

四、文化影响

勑书制度体现了古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的皇权象征,其文书格式、用印规范及传递流程均被纳入历代《会典》,成为中央集权行政体系的重要环节。明清时期,勑书更与科举、封赠制度结合,衍生出“敕命夫人”“敕建牌坊”等社会荣誉符号。

注:因“勑”为“敕”的异体字,现代汉语词典多收录“敕书”为主词条,释义为“皇帝颁给官员的任命或封赠文书”(《汉语大词典》)。


参考资料(基于权威典籍与制度文献,暂未提供网络链接):

  1. 许慎《说文解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2. 《唐六典·中书省》
  3. 《宋史·职官志》《大明会典·礼部》
  4. 《旧唐书》《清史稿》相关纪传

网络扩展解释

“勑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方文书形式,具体含义如下:

  1. 基本释义
    指皇帝用于慰谕公卿或诫约朝臣的文书。这类文书通常具有权威性,用于传达帝王对臣属的嘉奖、告诫或行政指令。

  2. 字词考据

    • “勑”为“敕”的异体字(读音应为chì,而非网页中标注的“lài”),本义为告诫、命令。
    • 与清代章太炎的《訄书》(音qiú,指“被迫说的话”)及“賫书”(指送信行为)含义不同,需注意区分。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朝廷内部,如嘉奖功绩、申斥过失或颁布重要政令。其性质介于诏书与谕令之间,内容侧重对特定官员群体的训示。

补充说明
需注意可能存在注音错误(正确读音应为chì shū),建议结合《说文解字》《历代诏令集》等权威文献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裱背匠昌符成千上万嗔面戏崇禹椿津打群架定化鸫鵍方家翻录凤凰翘風驅電擊分絃富贵惯量国讳哈巴儿横草不动,竪草不拿计官极祸紧洞洞荆楚谨闲捃刀瘌痢了慧邻侧驎驹橹声买交芒草蟒绣闷弓儿免债秘静木碗狞笑瓯蚁拍戏扑打钳锤千万桥构癯羸任士桑户桊枢伤魂申状实验室失驭竦敬娑婆他骆拔题序投契土豚骁暴谐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