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膏糜的意思、膏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膏糜的解釋

亦稱“ 膏粥 ”。上浮油脂的白粥,古人于農曆正月十五日用以祭祀蠶神。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四:“ 吳縣 張成 夜起,忽見一婦人立於宅南角,舉手招 成 曰:‘此是君家之蠶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十五,宜作白粥,泛膏於上,以後年年大得蠶。’今之作膏糜像此。” 南朝 梁 吳均 《續齊諧記·白膏粥》亦記其事,作“膏粥”:“ 成 如言作膏粥,自此後大得蠶。今正月半作白膏粥,自此始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膏糜(gāo mí)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釋義

膏糜指粥或糊狀食物,特指用肉汁或油脂煮成的濃粥。其中“膏”指油脂、脂油,“糜”指煮米至爛而成的粥,二字組合強調粥的濃稠與富含油脂的特性。

二、詞源與用法分析

  1. 構詞解析

    • 膏:本義為動物脂肪或油脂,引申為肥美、潤澤之物。
    • 糜:本義為米煮爛成糊狀,《釋名·釋飲食》載:“糜,煮米使糜爛也。”

      二者結合後,“膏糜”特指添加油脂或肉汁熬制的粥品,區别于普通米粥。

  2. 文化背景

    膏糜在古代多與祭祀或貴族飲食相關。如《禮記·内則》記載祭祀時需備“黍稷稻粱,脂膏膏藁”,其中“膏藁”或與“膏糜”類同,指用于獻祭的肉粥。

三、文獻例證

  1. 《禮記·祭義》:

    “燔燎膻芗,膏糜以薦。” 此處“膏糜”指祭祀時供奉的肉粥,強調其用于敬神的儀式性。

  2. 《齊民要術·飧飯》:

    記載“膏糜”為将米與動物油脂共煮的食法,屬古代高能量食物。

參考資料(無有效鍊接時标注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
  3. 《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
  4. 《齊民要術校釋》,[北魏]賈思勰著,缪啟愉校釋,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年。

(注:因“膏糜”屬生僻古語,現代漢語詞典收錄較少,以上釋義綜合古典文獻及專業辭書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

“膏糜”是古代一種祭祀用的食物,具體解釋如下:

1. 定義與别稱
“膏糜”亦稱“膏粥”,指浮有油脂的白粥,主要用于祭祀蠶神。其名稱中的“膏”指油脂,“糜”為粥類食物,合稱形容粥面浮油的狀态。

2. 時間與用途
古人于農曆正月十五制作膏糜,作為蠶神祭祀的供品。這一習俗源自晉代幹寶《搜神記》中的記載:吳縣張成遇蠶神托夢,被告知用白粥加油脂祭祀可保蠶業豐收,後演變為固定儀式。

3. 文化意義
這一習俗反映了古代農業社會對蠶桑生産的重視。通過祭祀祈求蠶神庇佑,寄托了人們對豐收的期望,同時也體現了飲食與信仰結合的民俗特點。

注:關于“膏糜”的記載較為集中,主要來源為《搜神記》及後世民俗研究,未見于其他擴展用途或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雲山牓樣保險燈扒頭被識弁組閟啬踩踐倡國禅客琛寳趁衙池魚堂燕搐搦淙淙活活當衢雕慘調禦丈夫丁婢東山奪勞厄紐二丁方籍臯蘇虹玉皇王狐冰回絶賤位腳行唶惋景德鎮晉賢風巨鹢科具誇父追日涼沙連雲梯龍生九種論孟某個年輩掊尅山步傷心蒿目射服時軌石碕稅則絲路锼剔蘇耽讨閑問題污賊下凡枭悍小物孝子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