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糜的意思、膏糜的詳細解釋
膏糜的解釋
亦稱“ 膏粥 ”。上浮油脂的白粥,古人于農曆正月十五日用以祭祀蠶神。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四:“ 吳縣 張成 夜起,忽見一婦人立於宅南角,舉手招 成 曰:‘此是君家之蠶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十五,宜作白粥,泛膏於上,以後年年大得蠶。’今之作膏糜像此。” 南朝 梁 吳均 《續齊諧記·白膏粥》亦記其事,作“膏粥”:“ 成 如言作膏粥,自此後大得蠶。今正月半作白膏粥,自此始也。”
詞語分解
- 膏的解釋 膏 ā 肥,肥肉:膏粱(肥肉、細糧)。膏腴。膏沃。 脂油:春雨如膏。膏澤(a.滋潤作物的及時雨;b.喻給予恩惠)。 中醫指心尖脂肪,認為是藥力達不到的部位:病入膏肓。 膏 à 把油抹在車軸或機械上:
- 糜的解釋 糜 í 粥:肉糜。糜沸(形容混亂紛擾)。 爛,碎:糜爛。糜軀(犧牲生命)。糜滅。 浪費:糜費。 姓。 糜 é 不黏的黍(亦稱“穄”):糜子。糜黍。糜子面。 筆畫數:; 部首: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膏糜”是古代一種祭祀用的食物,具體解釋如下:
1. 定義與别稱
“膏糜”亦稱“膏粥”,指浮有油脂的白粥,主要用于祭祀蠶神。其名稱中的“膏”指油脂,“糜”為粥類食物,合稱形容粥面浮油的狀态。
2. 時間與用途
古人于農曆正月十五制作膏糜,作為蠶神祭祀的供品。這一習俗源自晉代幹寶《搜神記》中的記載:吳縣張成遇蠶神托夢,被告知用白粥加油脂祭祀可保蠶業豐收,後演變為固定儀式。
3. 文化意義
這一習俗反映了古代農業社會對蠶桑生産的重視。通過祭祀祈求蠶神庇佑,寄托了人們對豐收的期望,同時也體現了飲食與信仰結合的民俗特點。
注:關于“膏糜”的記載較為集中,主要來源為《搜神記》及後世民俗研究,未見于其他擴展用途或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膏糜》這個詞是指食品中的脂肪油和細膩光滑的糊狀物。它的拆分部首是“⺼”和“米”,擁有8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筆畫演變和造字規律。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保持不變。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膏糜這個詞的基本含義仍然相同。
以下是關于《膏糜》的一些例句:
1. 這道菜口感細膩,猶如膏糜一般的柔滑。
2. 她的皮膚白嫩光滑,宛如膏糜一般的細膩。
3. 這款面霜含有膏糜成分,能為肌膚提供深層滋潤。
與膏糜相關的組詞有:膏狀、糊狀、狀如膏糜等。近義詞可以是滑潤、柔滑、光滑。反義詞可能是粗糙、硬澀、粗糙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