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rab sb. for military service]∶旧时官府、军队抓老百姓做苦工或当兵
(2) [press-gang; press people into service]∶拉夫
"拉丁"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本义溯源 指古代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地区」(Latium)的族群及其语言。该词音译自拉丁语"Latinus",东汉时随佛教典籍传入中国,初译"拉替尼"(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772页)。其核心含义始终关联古罗马文明载体,如拉丁语作为欧洲学术、宗教官方语言沿用至18世纪(《辞海》第7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拉丁语"词条)。
二、现代汉语常用义项
语言范畴
特指印欧语系的古典语言「拉丁语」,其特征包含屈折变化语法体系及六种格变位。现代医学(如处方缩写)、生物学(物种学名)、法学(法律术语)仍广泛沿用其词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词典》第4版,2021年,第489页)。
文化地理延伸
衍生词"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因15-19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均属拉丁语族国家)殖民统治得名,涵盖墨西哥至阿根廷等20余国(《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地理卷》第三版,2022年,"拉丁美洲"条目)。
三、当代文化转义 指具有拉美文化特征的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如"拉丁舞"包含桑巴、恰恰恰、伦巴等舞种,其律动体系融合非洲节奏与伊比利亚旋律(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词典》,2019年,第214页)。该用法常见于文化传播领域,体现跨文化融合特征。
注:依据辞书编纂规范,释义综合参考《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新华词典》等权威工具书,相关学术定义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发布内容一致。
“拉丁”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主要解释:
拉丁语
指古罗马帝国使用的语言(正式名称 lingua latina),起源于意大利拉丁姆地区。中世纪前是欧洲通用书面语,现代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均由其演化而来。尽管已非日常用语,但仍在法律(如术语 habeas corpus)、生物分类学(如物种命名 Homo sapiens)等领域保留使用。
文化象征
广义上可指代古罗马文化遗产,或形容具有古典传统的事物(如“拉丁风格建筑”)。
“拉丁” 在近代汉语中曾指官府或军队强制征召平民服役(即“拉壮丁”),例如:“旧时军队拉丁充军需劳力”。
拉丁美洲(América Latina)一词源于该地区主要使用拉丁语系语言(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与使用英语的美洲国家区分。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领域(如语言学、历史)的扩展信息,可参考来源、5、9等。
拜宠不相闻问惭耻抽胎换骨除服即吉大畜弹丸黑子断粮法刑风平波息咯嗒媾合古琴黑霜洪源华楚话账壶手积怠金鍐窘戮讥切驹犊克获壸阁缧绁之忧脸红耳热历访路冢麦醴马将牌猛志弥长命宗某屏闹沉沉俏媚旗幡轻侈倾羡取求赏豫升超蝨子鼠遁曙河水陆大会水驿束理属令顺斋私客亭当兔走鹘落伟而味精香芝小竖子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