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渾敦的意思、渾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渾敦的解釋

同“ 渾沌 ”。《山海經·西山經》:“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 帝江 也。”《左傳·文公十八年》:“昔 帝鴻氏 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德,丑類惡物。頑嚚不友,是與比周,天下之民謂之 渾敦 。” 杜預 注:“渾敦,不開通之貌。”按,渾敦,《史記·五帝本紀》作“渾沌”。 章炳麟 《新方言·釋言》:“《左傳》‘渾敦’, 杜 解謂不開通之貌。《莊子·應帝王篇》:‘中央之帝為 渾沌 ,無七竅’,亦此義也。今音轉謂人不開通者為昏蜑。”按,昏蜑,即渾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渾敦”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文獻及語境理解,主要涵蓋以下兩方面:

一、神話傳說中的兇獸形象

  1. 形态特征
    根據《山海經·西山經》描述,渾敦(又稱“帝江”)外形如黃色皮囊,赤紅如火,六足四翼,無面目卻能識歌舞。另有《神異經》記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無耳無心,象征混沌無序。

  2. 四兇之一的身份
    在《左傳·文公十八年》中,渾敦被列為四兇之一,是黃帝之子驩兜的化身,因兇德被流放邊疆以禦魑魅。其特性為“掩義隱賊,好行兇德”,代表頑固邪惡。

二、引申的語義演變

  1. 形容人性情愚鈍
    章炳麟在《新方言·釋言》中指出,“渾敦”即“不開通之貌”,後演變為方言中“昏蜑”(即“渾蛋”),指人冥頑糊塗、不明事理。

  2. 古籍中的其他用法
    部分文獻(如)提到“渾敦”有純樸、淳厚之意,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上下文确認。主流解釋仍以負面含義為主。

三、相關文化背景

總結來看,“渾敦”既可指神話生物,也用于批判人性中的愚頑兇惡,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如需深入考據,可參考《左傳》《山海經》等原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什麼是《渾敦》

《渾敦》是一個漢字詞,由「渾」和「敦」兩個字組成。它是一個名詞,代表着具有渾樸質樸的品質和深厚友善的人。這個詞常常用于形容某人的性格或風格。

《渾敦》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渾」的部首是「水」,拼音是「hún」。它的五筆輸入法的編碼是31254。

「敦」的部首是「攵」,拼音是「dūn」。它的五筆輸入法的編碼是37212。

《渾敦》的來源

「渾敦」的來源并沒有确切的出處信息。作為一個漢字詞,它的組合可能是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和發展而形成的,代表着古時候人們對于渾厚樸實以及深厚友善的贊美。

《渾敦》的繁體字

《渾敦》的繁體字為「渾敦」。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渾敦」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當時的漢字書寫更加繁複和多樣化。然而,“渾敦”的基本概念和含義應該是相似的。

《渾敦》的例句

1. 他一直保持着渾敦的性格,備受朋友們的喜愛。

2. 這幅畫的風格十分渾敦,充滿了樸實和真誠。

相關詞語

組詞:渾樸、質樸、深厚、友善

近義詞:樸實、厚道、和藹

反義詞:虛僞、狡詐、冷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