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袒跣的意思、袒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袒跣的解釋

(1).謂脫襪赤足。古人緻敬謝罪的一種禮節。《史記·吳王濞列傳》:“ 膠西王 乃袒跣,席稾,飲水,謝太後。”《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笃》:“於是同穴裘褐之域,共川鼻飲之國,莫不袒跣稽顙,失氣虜伏。”

(2).表示對神靈的虔誠。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狀》:“先時不雨,先君袒跣,遍禱羣祠,涕泣卧祠下,誓不雨不止。”

(3).袒胸赤足。 唐 白居易 《不出門》詩:“披衣腰不帶,散髮頭不巾。袒跣北窗下, 葛天 之遺民。” 明 徐渭 《避暑豁然堂大雨》詩:“止取醉飽為,安能謹趨避。袒跣擇樹依,叫號枕磚睡。” 清 東軒主人 《述異記·記桃核念珠》:“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為之,圓如小櫻桃,一枚之中,刻羅漢三四尊,或五六尊,行者、坐者……袒跣曲拳和南而前趨而後侍者,合計之為數五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袒跣(tǎn xiǎ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由"袒"和"跣"兩個單字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記載:

一、基本釋義 "袒"指解開上衣露出身體,《說文解字》釋為"衣縫解也";"跣"即赤足,《玉篇·足部》載"跣,足親地也"。二字連用表示"袒露身體且赤足"的狀态,常見于古代禮儀場合或特殊情境描寫。

二、出處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董卓傳》:"卓衷甲不入,傷堕車,大呼曰:『呂布何在?』布曰:『有诏讨賊!』遂殺卓,夷三族。士卒皆稱萬歲,百姓歌舞于道,賣珠玉衣裝市酒肉相慶者,填滿街肆。傕、汜等攻長安城,呂布戰敗出奔,傕等縱兵殺掠,死者萬餘人,獻帝使谒者仆射皇甫嵩和傕、汩,皆不從,遂放兵略公卿以下,傕等連戰數月,死者數萬人,卓未葬,天降雷火,卓屍被焚,守屍吏掇其灰于棺。初,卓以牛車脂塗錢,以給百官,錢皆臭不可用,及死,市井為之歌曰:『千裡草,何青青,十日蔔,不得生。』"(來源: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三、文化内涵 在古代禮制中,袒跣常作為特殊儀式的組成部分。據《禮記·問喪》記載,喪禮中"袒跣"表達極度的哀痛之情。另見《史記·滑稽列傳》載淳于髡"帣韝鞠跽"侍酒,其中"跽"即與跣相關的儀态表現。

四、應用示例 該詞在文學作品中多用于刻畫人物境遇,如《三國演義》第四回描寫董卓被殺時"卓屍肥胖,看屍軍士以火置其臍中為燈,膏流滿地。百姓過者,莫不手擲其頭,足踐其屍",雖未直接使用"袒跣"一詞,但場景描寫與之相類。

網絡擴展解釋

“袒跣”是一個由“袒”和“跣”兩個動詞組成的複合詞,常見于古代文獻中,用于描述特定禮儀或情緒狀态下的行為:

  1. 字義分解

    • 袒(tǎn):指解開或脫去上衣,露出身體的一部分(如臂膀或胸膛)。例如《禮記》中“袒裼裸裎”即指赤身露體。
    • 跣(xiǎn):指赤腳不穿鞋履。《說文解字》釋為“足親地也”,強調光腳與地面接觸的狀态。
  2. 合詞含義
    “袒跣”指解開上衣并赤腳的行為,多用于古代表達極度的悲痛、謝罪或虔誠。例如:

    • 喪禮:親屬袒露身體、赤腳以示哀痛至極(如《後漢書》記載喪禮習俗)。
    • 請罪:臣子或民衆脫衣赤腳向君主請罪,表謙卑悔過(如《戰國策》中觸龍見趙太後的場景)。
    • 祭祀:某些宗教儀式需袒跣以表對神靈的敬畏(如《周禮》提及的祭祀規範)。
  3. 文化背景
    這一行為體現了古代“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觀念,刻意裸露身體和雙足屬于非常之舉,僅在重大情感或儀式場合使用,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

現代漢語中“袒跣”已罕見使用,但可通過曆史文獻和古裝戲劇(如京劇、曆史劇中謝罪/哀悼場景)觀察其文化遺存。

别人正在浏覽...

薄器堡寨避難擘面不翅蒼岑長龍陳平宰社楚棘翠箓德令跕跕耋吏阨室反擾飜湧飛鳥奉令風帽府衛漢民荷絲蝗螟驩然戶阈嘉材睑闆簡牍踐祚潔羞酒浸頭鞠歌凱奏空說連理枝蓮掌曆阪霤軒柳葉篆謀算疲心竭慮珀末峭隽敲镘兒清風飯契爺趨隅汕汕紳商事繇水帝水光驷房鐵屋通允穨喪汪涵夏官正下沐邪不勝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