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脫襪赤足。古人緻敬謝罪的一種禮節。《史記·吳王濞列傳》:“ 膠西王 乃袒跣,席稾,飲水,謝太後。”《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笃》:“於是同穴裘褐之域,共川鼻飲之國,莫不袒跣稽顙,失氣虜伏。”
(2).表示對神靈的虔誠。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狀》:“先時不雨,先君袒跣,遍禱羣祠,涕泣卧祠下,誓不雨不止。”
(3).袒胸赤足。 唐 白居易 《不出門》詩:“披衣腰不帶,散髮頭不巾。袒跣北窗下, 葛天 之遺民。” 明 徐渭 《避暑豁然堂大雨》詩:“止取醉飽為,安能謹趨避。袒跣擇樹依,叫號枕磚睡。” 清 東軒主人 《述異記·記桃核念珠》:“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為之,圓如小櫻桃,一枚之中,刻羅漢三四尊,或五六尊,行者、坐者……袒跣曲拳和南而前趨而後侍者,合計之為數五百。”
“袒跣”是一個由“袒”和“跣”兩個動詞組成的複合詞,常見于古代文獻中,用于描述特定禮儀或情緒狀态下的行為:
字義分解
合詞含義
“袒跣”指解開上衣并赤腳的行為,多用于古代表達極度的悲痛、謝罪或虔誠。例如:
文化背景
這一行為體現了古代“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觀念,刻意裸露身體和雙足屬于非常之舉,僅在重大情感或儀式場合使用,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
現代漢語中“袒跣”已罕見使用,但可通過曆史文獻和古裝戲劇(如京劇、曆史劇中謝罪/哀悼場景)觀察其文化遺存。
《袒跣》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裸露腳跟,赤腳裸體。在特定語境中,也可以指沒有遮掩地暴露事物的真相、本質或感受。
《袒跣》是由“衤”和“足”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衤”部表示衣服,是衣物相關的意義,而“足”部則表示腳部。
根據筆畫,這個字總共有10個筆畫。其中,“衤”的筆畫數為5,位置在左邊;而“足”的筆畫數為7,位于右側。
《袒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在這部古代文字學著作中,它被解釋為“裸體赤足”。
繁體字“袒躚”是《袒跣》的繁體形式,在繁體字系統中使用。
在古代,有時會對漢字做出不同的寫法和變體。根據古籍記載和古文字石刻,有一種古時候的寫法是“䘡跣”,它相對于現代字形略有不同。
1. 他走進屋子,袒跣着腳,感受到了地闆的涼爽。
2.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袒跣的人勇敢地揭露社會的黑暗。
1. 袒體:指赤裸着身體。
2. 無袍:指沒有穿衣服。
3. 裸露:指沒有遮蓋,暴露在外。
1. 赤身:指裸露身體。
2. 裸體:指沒有穿衣服,赤裸。
1. 穿戴:指穿上衣物或裝飾。
2. 裝束:指身上的服裝和裝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