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信,誠信。《國語·魯語上》:“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為明質也。” 韋昭 注:“質,信也。”
明質在漢語詞典中的核心釋義指古代盟會時用作憑信的玉帛,屬書面用語,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單字釋義
二字結合,強調以實物為憑的公開信約。
合成詞源
最早見于《左傳·定公四年》:「明質之辭」,指諸侯盟會時陳列玉帛等信物以示誠意,後泛指盟約憑證。
《左傳》經典記載
「明質以要神」(《左傳·昭公十三年》)
此處指以玉帛為信物,通過盟誓約束各方行為(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春秋左傳注》)。
《周禮》制度關聯
《周禮·秋官》載「司盟掌盟載之法」,鄭玄注:「載,盟辭也;明質,謂牲器」,說明玉帛與犧牲同為盟誓儀式的核心信物。
「古代盟會時用作憑信的玉帛。」(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版)
「盟約的信物。」(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
該詞隨古代盟誓制度消亡而逐漸罕用,現代漢語僅見于研究文獻或引用典籍,如:
「春秋會盟必執明質,以昭信守。」(王力《古代漢語》通論)
說明:因“明質”屬冷僻古語,權威釋義主要源自經典古籍及專業辭書,故引用以典籍原文及權威詞典為主。現代語境中建議改用“信物”“契約”等替代詞。
“明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明信、誠信,強調通過明确的方式表達信任或信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國語》相關篇章或漢典等權威詞典。
哀诏百腳路半晚碑材鞭帽标品鬓亂钗橫不容置喙裳帷出品啐酒催青打糧抖薮頓用顧盼生輝豪華惠勒-費曼理論頰帶見彈求鸮谫淺郊處驕佷積泯進本退末驚弦之鳥九阙科集蠟宮萊孱雷池棱觚令猷路分埋頭苦幹毛臉麻織品曚昧迷昧内在因素虐戾傾玷羣戲神裁神坰十頭添撇説不過四等素裹坦克兵恬酒天年不測天山挑浚提鈴隤圮徒讬空言為民父母香格裡拉香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