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九嶷 ”。1.山名。在 湖南 甯遠縣 南。《山海經·海内經》:“南方 蒼梧 之丘, 蒼梧 之淵,其中有 九嶷山 , 舜 之所葬,在 長沙 零陵 界中。” 郭璞 注:“其山九谿皆相似,故雲‘九疑’。”《史記·五帝本紀》:“﹝ 舜 ﹞葬於 江 南 九疑 ,是為 零陵 。” 唐 李涉 《寄荊娘寫真》詩:“ 蒼梧 九疑 在何處,斑斑竹淚連 瀟湘 。” 金 元好問 《湘夫人詠》:“ 九疑山 高猿夜啼,竹枝無聲堕殘露。” 陳毅 《過太行山書懷》詩:“突圍到 章貢 ,埋伏到 九嶷 。”
(2).指 九疑山 之神。《楚辭·離騷》:“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并迎。” 王逸 注:“言 巫鹹 得己椒糈,則将百神蔽日來下, 舜 又使 九疑 之神,紛然來迎。”
“九疑”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山名
九疑山(又稱九嶷山)位于中國湖南省永州市甯遠縣南部,是南嶺山脈的一部分。其名稱源于“九峰相似,望而疑之”的地貌特征。據《山海經》《史記》等古籍記載,九疑山是舜帝的安葬地,故又名“舜源峰”。
自然特征
因山間有九條溪流蜿蜒相似,古人難以辨别,故稱“九疑”。唐代詩人李涉曾以“斑斑竹淚連潇湘”描繪其景觀(見、8)。
舜帝傳說
九疑山與舜帝密切相關,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相傳舜帝南巡時在此去世并安葬,曆代文人常借此抒發懷古之情,如柳永詞中“九疑雲杳斷魂啼”。
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九疑”常被用作象征忠貞、哀思的意象。例如《楚辭·離騷》提到“九疑之神”迎接舜帝,宋代詩詞中亦借斑竹(湘妃竹)寄托相思之情。
部分文獻(如、6)提到“九疑”作為成語,表示“疑慮重重”,但此用法在權威典籍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九疑”的核心含義指向湖南九嶷山的地理與曆史,其次為文學中的文化意象。若需引用其衍生義(如“疑慮”),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并核實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