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感荷。謂受惠承情而感愧不安。 唐 裴铏 《傳奇·孫恪》:“﹝女﹞指青衣謂 恪 曰:‘少有所須,但告此輩。’ 恪 愧荷而已。” 宋 蘇轼 《答孫志康書》:“故因循至今,遂辱專使,手書累幅,愧荷深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羅刹海市》:“龍君執爵而向客曰:‘寡人所憐女,未有良匹,願累先生,先生倘有意乎?’生離席愧荷,唯唯而已。”
“愧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愧荷”由“愧”(慚愧)和“荷”(承擔)組成,表示因接受他人恩惠或情誼而感到慚愧和不安,同時隱含需承擔責任的意味。
情感複合:
既有受惠後的感激(“感荷”),又有因無法回報或自認不配而産生的羞愧感。例如,在唐代裴铏《傳奇·孫恪》中,主人公因受助而“愧荷”,體現這種矛盾心理。
語境用法:
多用于謙遜回應他人幫助或恩情,如蘇轼在書信中寫“愧荷深矣”,表達對友人厚意的感愧。
該詞現已較少使用,主要見于古典文獻或需表現謙遜的特定語境。如需表達類似含義,現代漢語更常用“受之有愧”“感激不盡”等表述。
愧荷(kuì hé)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感到愧疚和羞恥的心情。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彙。
愧荷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心”字和“艹”字,其中“心”字是部首,表示與情感相關的詞彙。在《康熙字典》中,愧荷的總筆畫數為12。
愧荷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宋代刻本》中。在繁體字中寫作「愧荷」。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愧荷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例如,古代有些文獻中的寫法可能是「愧荷」的古體字形式。
1. 我對我的行為感到愧荷。
2. 面對他人的表揚,我感到愧荷不已。
1. 愧疚:表示内心對于自己的過錯或錯誤感到懊悔,引起負罪感。
2. 深愧:感到非常愧疚和羞恥。
3. 愧服:對他人的才能或品德感到佩服并自愧不如。
羞恥、懊悔、自責
灑脫、無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