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佐酒的菜肴。《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稍事,設薦脯醢。” 賈公彥 疏:“脯醢者,是飲酒肴饈,非是食饌。”《隋書·禮儀志三》:“駕将至,委奠币,薦脯醢,加羊於軷,西首。” 唐 白居易 《齋畢開素》詩:“佐以脯醢味,間之椒薤香。”
(2).古代酷刑。處斬之後剁肉成泥。《戰國策·趙策三》:“曷為與人俱稱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脯醢”是一個漢語詞彙,源自古代漢語,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和古典文學中。它由兩個字組成:“脯”指幹肉或肉幹,常用于指代經過晾曬或腌制的肉類制品;“醢”指肉醬或剁碎的肉泥,常與祭祀或刑罰相關。組合後,“脯醢”在詞典中通常解釋為一種古代刑罰或食物形式,具體指将人或動物殺死後剁碎制成肉醬或幹肉的過程,象征極端的酷刑或祭祀儀式。例如,在《史記》等史書中,它常被用來描述暴君對政敵的殘忍處置,如“脯醢之刑”意指将人肢解後制成肉制品。
從詞源和用法來看,“脯醢”體現了古代社會的刑罰文化和飲食習俗。在刑罰語境下,它強調野蠻和威懾力;在食物語境下,它指代一種加工肉食的方法,但後者較少見。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用,多出現在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和《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的定義,這些權威詞典将“脯醢”列為曆史詞彙,強調其雙重含義:一是作為刑罰的象征,二是作為古代食品的制備方式。
“脯醢”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ǔ hǎi(注音:ㄈㄨˇ ㄏㄞˇ),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幹肉(脯)和肉醬(醢),常用于古代宴飲場合作為下酒菜。
指将人處死後剁成肉醬或制成肉幹的殘酷刑罰。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周禮》《史記》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釋義。
稗粝闆棚報童筆墨橫姿不揣冒昧補牢漕試愁眉錦愁戚闖将串子楮陌觸目傷懷打火單極丹心如故斷港絕潢多餘的人兒女夫妻訃文鶴音夥賊家報講閣燋黃矯讬節奏感極慮近情聚焦抗莊琳腴露章緑核門館派合剽奮皮靴起錨窮身潑命痊瘉屈起日行千裡僧俗山叫事書睡鞋疏瀹淑貞送往視居遂師天帝通紐佗故晚節不終為什麼溫卷無日無夜無萬數小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