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袴鞾的意思、袴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袴鞾的解释

亦作“裤靴”。指军服。 唐 韩愈 《送郑尚书序》:“大府帅或道过其府,府帅必戎服,左握刀,右属弓矢,帕首、袴鞾迎郊。” 宋 刘克庄 《再和实之<春日>》之二:“少小从军事袴靴,祇今庙算主通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袴鞾(kù xuē)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服饰名词,由“袴”与“鞾”组合而成,特指一种兼具裤装与长靴功能的衣着形制。其具体释义如下:

一、字词解析

“袴”为“裤”的古体字,指代下身衣物;“鞾”同“靴”,指高筒鞋履,常见于《广韵》《集韵》等韵书,本义为皮革制的足部装具。两者结合后,“袴鞾”专指古代武士、仪卫等特殊职业者穿着的连体裤靴,兼具防护性与实用性。

二、历史源流

据《新唐书·仪卫志》记载,唐代宫廷禁军“着袴鞾、佩横刀”,表明其作为武官仪仗服饰的礼制属性。宋代《武经总要》中亦提及骑兵装备“袴鞾以护胫”,印证其军事防护用途。明清时期,此类服饰逐渐演变为戏曲舞台上的武生行头。

三、形制特征

袴鞾的典型结构为:上半部为裤状,多以厚布或皮革缝制;下半部延伸为长筒靴形,覆盖小腿及足部。其设计融合了裤装的灵活性与长靴的防御性,常见于壁画、陶俑等文物中,如陕西乾县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的仪卫形象。

四、语言演变

现代汉语中,“袴鞾”一词已罕见于日常使用,仅存于古籍及专业文献。其语义被分解为“裤”与“靴”两个独立词汇,但在日语借词中仍保留“袴”(はかま)表示传统和服裤装,体现汉字文化的跨地域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袴鞾”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汉语词汇,由“袴”和“鞾”两个汉字组成:

  1. 袴(kù)
    本义指古代的一种套裤或无裆的裤管,后泛指裤子。在古汉语中,“袴”与“裤”通用,常见于描述传统服饰,如武士的“行縢袴”或文人的“宽袍大袖”。

  2. 鞾(xuē)
    同“靴”,指高筒的鞋,多用皮革制成。古代多用于骑马、行军或礼仪场合,如唐代官员的“乌皮六合靴”。

组合含义
“袴鞾”可能指一种裤与靴搭配的装束,或是特指某种古代服饰(如武士的皮质裤靴组合)。由于该词未见于常用文献,具体语境可能需结合历史资料或特定文本分析。

建议
若该词出自某部古籍或特定领域(如考古、服饰史),可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白兔记报导宝庄碧城操存缠索成约触逆春露秋霜楚组辞案待放达棱丹邱蟺蜎道君皇帝颠癎地幔放骜馡馡干净利索恭奴勾股瓜菹横土怀冰枷研镜屉啾飕巨指刻激跨坊梨条嫚侮马羊劫篾匠泯然内禅能士牌寳簰筏槃衍抛梁配眼蓬藿翩翩剖诉齐民要术宂糜三沐三熏觞酒陕洛捎星识货释义庶兄弟特技摄影贴水小杜胁不沾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