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裤靴”。指军服。 唐 韩愈 《送郑尚书序》:“大府帅或道过其府,府帅必戎服,左握刀,右属弓矢,帕首、袴鞾迎郊。” 宋 刘克庄 《再和实之<春日>》之二:“少小从军事袴靴,祇今庙算主通和。”
“袴鞾”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汉语词汇,由“袴”和“鞾”两个汉字组成:
袴(kù)
本义指古代的一种套裤或无裆的裤管,后泛指裤子。在古汉语中,“袴”与“裤”通用,常见于描述传统服饰,如武士的“行縢袴”或文人的“宽袍大袖”。
鞾(xuē)
同“靴”,指高筒的鞋,多用皮革制成。古代多用于骑马、行军或礼仪场合,如唐代官员的“乌皮六合靴”。
组合含义
“袴鞾”可能指一种裤与靴搭配的装束,或是特指某种古代服饰(如武士的皮质裤靴组合)。由于该词未见于常用文献,具体语境可能需结合历史资料或特定文本分析。
建议
若该词出自某部古籍或特定领域(如考古、服饰史),可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进一步考证。
袴鞾(hú xuē)是一个汉字词语,总体使用较少,多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下面将对其意思、拆分、来源、繁体、古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反义词进行解析。
袴鞾是指男子穿着的裤子,通常指的是古代男子穿的裤子。它也可以用来形容日本传统服饰中的某些服装。在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袴鞾经常用来描述男子的着装。
袴鞾的部首是衣 (pinyin: yī),由具体的衣着类字组成。
袴鞾的总笔画数是11画。
袴鞾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服饰文化。袴是古代汉族男子穿的一种裤子,鞾是指裤头之类的装饰品。联合在一起,形成了袴鞾这个词。
袴鞾的繁体字是「袴鞹」。
古代汉字的写法会因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有所差异。对于袴鞾这个词,古时候把"鞾"写成"響"或"詳"的情况较多。
1. 他穿着一条白色的袴鞾,走在街上引人注目。
2. 这部古装剧中的男主角都穿着传统的袴鞾,给人一种古朴的感觉。
1. 裤袴 (kù hú) - 表示裤子
2. 袍袴 (páo hú) - 表示长袍和裤子
裤子、裤袴、裤褶
裙子
【别人正在浏览】